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评价因子,运用"区内、区外景观复合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北京的东小口森林公园和上海的吴淞口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进行景观视觉质量的对比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以揭示两个公园景观视觉质量的异同,又可以对公园的规划管理及其外围空间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根据2015年6月对威海双岛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DIN、PO_4-P和COD的特征及限制性因子。综合运用单因子指数、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状况评价等方法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NO_3-N为DIN的主要存在形式,DIN为双岛湾的主要污染因子,DIN、PO_4-P和COD平均浓度为164.99μg/L、4.51μg/L和0.93 mg/L。除部分站位DIN外,其余站位DIN、PO_4-P及COD浓度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及COD浓度平面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湾内高于湾外趋势。N/P均值为83.04,营养结构特征为磷限制。对比历史数据,双岛湾N/P失衡呈逐年加剧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均值为0.16,海水有机污染指数变化区间为-0.62~1.02,与富营养化指数法相比,海水有机污染指数法结论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43.
针对目前莱州湾凹陷南斜坡带KL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及模式认识程度较低的问题,利用该区壁芯、薄片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结合构造演化、古气候和古地貌背景,在层序格架约束下研究沉积环境,分析其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混合沉积,形成于宽缓斜坡、亚热带湿润气候,兼具湖平面、物源、水动力条件周期性变化等条件;该混合沉积包括相缘渐变混合与原地混合两种沉积类型,互层式和组分式两种混合模式,以及4种混合样式。两种混合沉积类型沉积机理不同,混合模式及组合样式表现较大差异,因而具有不同的储层微观特征。  相似文献   
44.
广西廉州湾地处河口地区,藻类暴发性增殖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探究广西廉州湾藻类增殖的规律,本研究根据藻类暴发性增殖现象时存在溶解氧、pH值、叶绿素同步升高或降低的特征,对2015-2020年廉州湾海域运行的自动监测站和赤潮现场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廉州湾藻类暴发性增殖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南流江、西门江至大风江入海口的近岸海域,暴发的频次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不同季节来看,冬季和夏季发生的频次较高,但藻类增殖现象的持续时间基本未超过7 d。藻类增殖现象发生的频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南流江上游环境整治有关,反映出入海河流水质改变对近岸海域的直接影响。因此,持续保持陆地污染源科学有效的管理对廉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5.
河口、近岸物质的输运时间尺度是将海洋物理过程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水体内物质更新速率。为有效控制北仑河口及其临近海域环境污染和促进海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开展近岸物质输运的时间尺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高分辨率物质输运数学模型,对北仑河口至珍珠湾海域滞留时间的空间变化及其对于径流、潮差、地形等因素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仑河口外部海域,滞留时间一般不超过20h,在口门附近,在不同的径流量、潮差的情况下,滞留时间变幅较大,约为30~200h;在珍珠湾海域,滞留时间的空间及随潮差的变化亦很大,珍珠湾内的Z1区域最大可达413.7h,湾口处的Z4区域,最小仅为3.5h。在空间上,北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滞留时间在纵向上的变化呈现明显的自口门向外海逐渐减小的趋势,减小的幅度逐渐变小,说明径流的影响逐渐减小,在横向上滞留时间自深槽向浅滩逐渐增大。珍珠湾海湾边缘的浅水区,滞留时间明显大于深水区域的滞留时间。北仑河口区域滞留时间与径流量呈现明显的二次函数或线性函数关系,径流的影响向外海逐渐减弱,在深槽处大于浅滩处。滞留时间随潮差的增大而减小,变幅在口门处大于外海。北仑河口滞留时间主要受潮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大规模填海工程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德信  李谊纯  陈宪云  陈波  张荣灿 《广西科学》2014,21(4):357-364,369
【目的】研究钦州湾大规模填海工程导致的水动力环境变化。【方法】构建一个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并利用2007年与2009年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钦州湾的潮流运动规律。进一步计算分析了2008~2012年钦州湾大规模填海建设前后水动力变化状况。【结果】结果显示:钦州湾东航道、金鼓江航道浚深导致航道内流速减小,最大减小量约0.145m/s;三墩公路建设导致其西侧流速明显缩小,最大减小量约0.224m/s,而其东侧流速显著增大,增量最大达0.322m/s。【结论】大规模填海工程导致钦州湾2012年水体体积比2008年缩小约2.21%;钦州湾水交换能力变弱,海水半交换周期最大增加0.56d。  相似文献   
47.
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程度。【方法】2010年3月(春季)及2010年9月(秋季)在钦州湾近岸海域布设9个站位进行水质、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调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春季、秋季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20、3.68;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7、3.35;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3、2.89。【结论】以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2010年钦州湾近岸海域污染等级为轻污染;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污染等级为轻度污染至无污染;以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污染等级为轻中污染。相对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能更灵敏地指示和评价海洋环境的污染形势,但其评价标准和方法有待更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行验证和修正。单一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海域污染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洋环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48.
摘 要:通过对湛江湾不同时期的海底地形图进行对比,发现近年来湛江湾外航道南北二侧的拦门沙体积在不断缩小,地貌形态由丘陵状逐渐向梳状地貌演变,其中航道南侧等深线一直向东海岛岸线逼近,岸线侵蚀严重。文章对导致这一变化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湛江湾内近年来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整个湛江湾的纳潮量、泥沙来源、悬沙含量和潮流特征,使得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湾外浅滩发生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49.
大型河湖三角洲砂体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储集层,本文在前人区域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沉积岩颜色、粒度特征、沉积构造、化石特征、测井相等手段对工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长2期工区发育有分流主河道、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分流堤、决口扇等微相。  相似文献   
50.
太湖梅梁湾水污染及蓝藻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太湖梅梁湾污染及蓝藻扩散、运移变化计算模型,模型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a)基于GIS构建的计算网络;(b)基于水动力学基础的水质扩散运移模型;(c)水质进程模型,包括衰减模型和溶解氧模型;(d)蓝藻浓度计算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模型模拟梅梁湾总磷、总氮、溶解氧和蓝藻质量浓度4项污染指标的扩散、运移变化,精度较高,其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70,0.74,0.88和0.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