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九龙江口-厦门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浅水半隐式三维数值模型,考虑九龙江径流影响,运用垂向水平分层法,计算了包括九龙江河口、厦门西港、东海域、同安湾,以及大小金门的厦门湾全海域各固定垂直分层的水平和垂直流速分量.由于在浅滩处采用了干湿动边界处理方法,较好地重现了涨落潮造成的潮间带间歇性出没,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和适用范围,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通过讨论各层的潮流场分布特征,显示厦门湾海域潮流以正规的半日潮为主,大部分海区潮流运动形式都为往复流,其中围头湾、大小金门水道、厦门东侧水道以及青屿水道为强流区.  相似文献   
342.
泉州湾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改进的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分析泉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Mn主要以弱酸溶态存在,Pb,Cu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而Fe,V,Cr主要以残渣态为主,重金属的迁移性顺序为Mn>Pb>Cu>Co>Zn>Ni>Cr>V>Fe.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u,Ni生态危害程度较高,Zn,Pb生态危害程度较低;Cu,Zn,Ni,Cr,Pb 5种重金属元素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43.
井间示踪测试是为了跟踪已注入的流体,向注入井中注入能够与注入的流体相溶且溶解了示踪剂的携带流体,然后再用流体躯替这个示踪剂段塞,从而标记已注入流体的运动规律,同时在生产井检测示踪剂的开采动态.通过示踪剂在生产井中的浓度突破曲线、峰值大小、个数、相应注入流体的总量等参数,反映采油井的开采动态、地层流体分布及运动规律和油藏的非均质特性.从而预先认识油藏在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特征,对提高油田管理水平和调整挖潜措施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井间示踪剂的选择、参数确定及施工工艺的探讨,着重介绍了井间示踪技术在下寺湾油田的应用与实践.结果发现两注水井组油水井间连通性较好,油水井间已出现高渗透条带,需改进注水方案.  相似文献   
344.
全新世大暖期海侵边界的位置确定对研究区域古沉积环境演化和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地区造成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前提.古海侵边界的确切位置可以通过追踪具有连续地层区域的海相地层尖灭点实现.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具有钻孔数据和典型古海岸线地貌标志的区域为试验场,提出了一种探地雷达(GPR)追踪大暖期海侵边界的方法.结果显示,选取探测深度7—8m、图像分辨率0.3m的100MHz超强地面耦合(RTA)非屏蔽天线能够较好地识别海侵体系界面,结合已有钻孔Y61和现场探挖的浅钻,能够获得海侵沉积层由海向陆逐渐向上延伸、直至尖灭的层位位置变化信息的剖面图像.依据已确立的方法,在莱州湾南岸已有钻孔ZK305附近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侵形成的粉砂、细砂和泥的薄互层以楔形侵入至古今陆相沉积层间,在雷达图像上会形成明显的反射特征.方便快捷的探地雷达技术结合部分钻孔资料可用于海相层、古海岸线位置的精确测定,为古海岸线位置不确定的区域提供纵向直观、层序地层方面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345.
根据厦门湾—九龙江口地区3个钻孔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沉积相和年代数据,探讨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孢粉分析结果表明,MIS4阶段早期以来该区的古气候演变包括:晚更新世偏冷干—早中全新世(约8~5.5 cal.ka BP)温干转热湿—晚中全新世(约5.5~2.5 cal.ka BP)较暖湿转温和稍干—晚全新世(约2.5 cal.ka BP至今)暖湿等的波动和变化。晚更新世全球范围的大幅降温在本区影响较大,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温湿度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在晚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346.
钦州湾潮流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科学开发和利用钦州湾的海洋资源,研究钦州湾潮流季节性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2年钦州湾潮流实测资料,结合准调和分析方法,初步获得茅尾海以及钦州湾外湾潮流季节特征。【结果】茅尾海夏季潮流显著强于冬季,潮汐河口夏季受径流影响强烈。外湾夏、秋季节潮流强于冬节,西水道潮流较强,中水道次之,东水道相对较弱;三墩公路建设导致其东侧浅滩潮流明显增强。除夏季潮汐河口余流较大外,钦州湾余流普遍不强。【结论】钦州湾属不规则全日潮海区,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落潮流速一般大于涨潮流速,涨潮历时长于落潮历时;龙门水道潮流动力最为强劲,其次为其它主流潮汐通道。  相似文献   
347.
【目的】针对钦州湾海域金鼓江西岸Ⅰ、Ⅱ、Ⅲ断面和大榄坪海域北端IV、V断面的潮间带生物进行了跨年份的调查研究,探讨潮间带生物群落变化与该海区近年环境扰动的关系。【方法】采用ABC曲线法、类比法对两次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断面的潮间带总生物量第2次调查时数据都有较大的增加,增幅最小的为断面Ⅳ,增加了0.65倍,增幅最大的是断面Ⅱ,增加了37.19倍;类比分析发现5个断面的生物量增加可能与采样季节存在着较大的关系,另外,金鼓江西岸3个断面生物量的增加还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ABC曲线显示各断面在两个调查时间段潮间带生物群落受扰动的情况,其中,断面Ⅰ、Ⅳ表现受中等程度的干扰,断面Ⅴ受干扰最为严重,断面Ⅲ未体现出受干扰。【结论】不同断面潮间带生物群落随年代变化的差异与该海域近年所进行的围填海工程开发造成的环境变化有关,远离围填海工程区、水动力变弱的断面潮间带生物量会大幅增加,潮间带生物群落的优势种也会发生演替。  相似文献   
348.
湄洲湾海域主要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湄州湾海域的监测资料,对海域水体中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等主要污染物、水体中危害较大的几种重金属元素在湄州湾海域中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详细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寻求其变化的可能原因,为该海域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49.
以泉州湾秀涂人工岛的建设为例,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建立泉州湾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建岛前、后水动力特征、潮致余流和纳潮量的变化.采用欧拉弥散方法模拟污染物浓度的对流扩散,对泉州湾的水交换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岛后,大部分海域的海潮流速约减小0.1 m·s-1;石湖港区人工岛连线以西大部分区域的潮致余流变化不显著,但湾口的潮致余流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少;纳潮量的变化较为明显,小潮期间纳潮量的变化率为10.09%,使小潮期间湾内水体与外海的交换能力变弱,更易遭受污染威胁;洛阳江流域和金屿的污染物浓度差变化较大,导致湾内水体的半交换时间约增加3 d.  相似文献   
350.
波浪漫滩是海滩上水陆分界线随波峰向岸推进,随波谷向海回退的现象,它是近年来海岸水沙运动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其水沙运动观测分析更是需要优先研究的课题。选择海口湾假日海滩,在2013年11月下旬进行了波浪漫滩区及其邻近水域悬沙观测,观测结果表明:1在进行漫滩流速分析时,分别对上爬和回退的平均速度进行统计,两个坡度下上爬速度大于回退速度分别占80%和65%,说明波浪漫滩过程上爬速度通常要大于回退速度;2波浪漫滩区比邻近水域的平均含沙量高1 000倍左右;3波浪漫滩区内从海向岸的悬沙浓度逐渐降低,下界(靠海侧)、中间位置、上界(靠岸侧)的平均悬沙浓度分别为67 059.6mg/L、50 290.9 mg/L、15 762.0 mg/L;4波浪漫滩区悬沙浓度变化随机性强,对其测量和特征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