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8篇 |
教育与普及 | 3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7篇 |
现状及发展 | 7篇 |
综合类 | 2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一系列新的三嵌段共聚物大分子偶联剂聚苯乙烯-b-聚甲基丙烯酸十四酯-b-聚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STK),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证实了其结构,并研究了其对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大分子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可使玻纤毡/聚丙烯复合材料冲击强度和弯曲模量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2.
在1,1-二苯基乙烯(DPE)存在下,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初始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出含有DPE片段的大分子引发剂PMMA-DPE;然后以PMMA-DPE 为引发剂,以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n)为共聚单体,乙酸异戊酯为溶剂,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的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oly(St-alt-MAn))的微球。研究了 PMMA-DPE 的用量对聚合物微球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采用 FT-IR, UV-Vis, 1H-NMR和 GPC 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 SEM 观察了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结果表明,PMMA-DPE 能够引发 St 和 MAn 的共聚合,随着 PMMA-DPE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呈增大趋势,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呈下降趋势,而粒径分布系数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83.
本文讨论了一个预测RNA二级结构的回溯算法。该算法根据极大基配对的原则按字典顺序产生所有可能的二级结构。它的时间复杂性是O(n~2),空间复杂性是O(n)。 相似文献
84.
生物大分子电化学传感器是围绕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分析研究而开发出来的一系列电化学传感器,在这些传感器中尤其是以纳米间隙电化学传感器性能最为优异,在实际的检测研究中表现出超高灵敏度、微型化、较好的选择性、所需检测样品少、检测速度快、非常便捷等明显优势,因而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加工技术及特点,着重分析了间隙电化学传感器较比常规电化学传感器所具备的优越特点.综述了近十年来生物大分子的检测研究进展,特别是纳米间隙电化学传感器在生物大分子检测研究中的应用,并对生物大分子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5.
86.
目前生物体内ATP合酶催化ATP水解的研究是生物催化方向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索ATP合酶催化ATP水解的机制,本研究模拟生物体系环境,在N2氛围中,采用甲醇溶液回流的发散合成法合成了多功能化的树形大分子,用核磁、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其多作用位点的特征对不同阴阳离子进行了识别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G1.0 PAMAM(L)与Mn2+的识别效果最明显,荧光强度增加18倍,根据修饰的Benesi-Hildebrand方程得到了G1.0 PAMAM与Mn2+最佳配位比为1∶1,结合常数为1.13×104L/mol;采用Job’s法对主客体配位比进行了验证;同时,F-对G1.0 PAMAM荧光猝灭现象最明显,根据修饰的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了两者的最佳配位比为1∶1,结合常数为2561 L/mol。该结果开辟了新的一类模拟酶催化剂体系,并为研究ATP合酶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采用阴离子聚合的方法,以二苯甲酮为封端剂,合成了聚丁二烯大分子自由基引发剂;利用核磁共振仪对聚丁二烯大分子引发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根据核磁共振氢谱中苯环特征峰面积计算封端效率。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封端反应,30℃下封端效率为38.3%。进一步,利用聚丁二烯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PB-PMMA嵌段共聚的影响。结果表明,85℃下反应5h共聚物产率相对较高,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88.
以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为软段,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硬段,二羟甲基丙酸(bis-MPA)为扩链剂合成了一种侧链含有羧基官能团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材料。将氨基封端的四代树枝状聚酯大分子共价接枝到聚氨酯的侧链上,脱除树枝状分子表面缩酮保护基后得到了一种新型的侧链树枝化多羟基聚氨酯材料。此聚合物能有效黏附CD133抗体,黏附了抗体的材料可大大提高CD133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这一结果为通过加速血液接触材料表面内皮化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9.
非常高兴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的博士论坛上与大家做一些交流,说说我近30年来的科研历程。有关的科学内容这里不想展开得很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我们的相关论文。这里主要谈一谈“论文背后的故事”,即做研究时我是怎样想的,思路如何形成的和自己做研究的一些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90.
用己二酸和乙二醇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酯化和缩聚两步反应合成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测所得聚酯二元醇的酸酯(Av)和羟值(Qv),得到合成聚氨酯大分子单体的原料.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与等量的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100)反应,加入十三氟-1-辛醇封端,得到含氟聚氨酯大分子单体(FPUOH).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玻璃基片表面制备含氟聚氨酯薄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亲水性测试结果表明,自组装薄膜与水的接触角为76.8°,证明了自组装薄膜制备的成功.微摩擦测试结果表明,含氟聚氨酯大分子自组装薄膜修饰的基底具有很好的减摩润滑效果,当载荷为400mN时,自组装薄膜的稳定摩擦系数达到0.09,适合作为轻载荷下的润滑防护保护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