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3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林木地下根系的养分竞争影响着林木生长、物种共存和森林群落动态,了解川中丘陵区乡土阔叶树根系构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探讨它们在土壤环境中根系的适应策略,为该区域的防护林建设与植被恢复物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改造”采伐带内补植的4种7年生乡土阔叶树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长势良好的桤木、喜树、香椿各7株,香樟6株,测定其地径、胸径、树高和冠幅。采用50 cm×50 cm的网格确定根系的分布位置,按1∶40的比例在50 cm×75 cm的坐标纸上准确绘制出根系的俯视图。将根系全部挖出后,测定各级根系长度及分支前后的直径、各级根数目,根系内、外部连接数目,以及连接长度等指标。【结果】①桤木根系以水平分布占绝对优势(水平分布半径是垂直分布深度的2.29倍),侧根十分发达,根系浅层化;喜树主根十分发达,垂直分布深度是水平分布半径的2.71倍,但其侧根不发达;香樟和香椿则主根和侧根均十分发达。喜树、香樟和香椿均属深根性树种。根系水平分布半径除香樟和香椿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差异显著(df=3,F=145.007, P<0.01);而垂直分布深度除香樟和喜树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树种间均表现为差异显著(df=3,F=99.478, P<0.05)。②不同树种的根系拓扑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修正拓扑指数(qaqb)、拓扑指数(TI)存在极显著差异($df_{q_{a}}=3, F_{q_{a}}, P_{q_{a}}<0.01, df_{q_{b}}=3, F_{q_{b}}=4.066, P_{q_{b}}<0.05; df_{T_{I}}=3, F_{T_{I}}=69.561, P_{T_{I}}<0.01$)。桤木、香椿的根系为叉状分支结构,它们的qaqbTI分别为0.160、0.097、0.673和0.122、0.047、0.635;喜树、香樟的根系则趋向于鱼尾形分支结构,qaqbTI分别为0.582、0.547、0.885和0.364、0.266、0.799。③不同物种的根系平均连接长度差异显著(df=3,F=6.166, P<0.05)。4种阔叶树根系的平均连接长度按大小排序为:香樟>香椿>桤木>喜树。【结论】桤木和香椿主要通过增加次级根系来扩大根系的分布范围,从而增大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香樟和喜树则主要通过根系垂直向土层中快速延伸,以扩大根系的有效空间,从而更加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研究表明,4种乡土阔叶树种均能在川中丘陵区生长,但根据它们根系构型的差异和植物的生态学特性,桤木适合在光照相对充足的地段栽种,喜树、香椿适合在土壤相对肥沃、水分条件较好、光照相对充足的地段栽种,香樟适宜在土壤相对肥沃、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栽种。  相似文献   
92.
林木育种学是现代林木种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大多是填鸭式教学,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并探讨了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提出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翻转课堂在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感,更激发了学生对林木育种事业和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师生不断沟通、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3.
戴蒲英 《广西科学》1998,5(1):62-65,70
在水培条件下进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马尾松(Pinusmasonian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种子和幼苗的耐盐性试验。盐浓度为0.0%,0.1%,0.2%,0.3%,同时用250×10-6多效唑(MET)测定预处理种子后的耐盐性。结果表明:盐浓度越大,种子发芽势及发芽率越低,简化苗木活力指数(SVIS)越小;MET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SVIS有抑制作用。但盐浓度越大,种子发芽率、SVIS越大;根茎比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MET有增加根茎比值的趋势;幼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MET能提高脯氨酸的含量;在试验盐浓度下,刺槐、马尾松耐盐能力为0.2%~0.3%,水杉0.1%~0.2%。在沙培条件下,用250×10-6硼酸,0.3%氯化钙和250×10-6MET处理刺槐、湿地松(Pinuseliotii)、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种子,其耐盐能力增强。其中,氯化钙处理湿地松效果较好;硼酸处理侧柏效果好,MET处理居中。3种处理对刺槐的耐盐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4.
通过整地与栽植深度对林木生物量影响的分析研完,结果表明:大工程穴状整地(穴径100cm、深60、80、100cm)较一般小穴整地(穴径30cm、深30cm)之5年生林木径生长量分别提高7%、9.7%和11.3%;高生长量分别提高3.4%、7%和9.6%;林木根量可增加78.2%;栽植深度以40~50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5.
云南松采种期与种子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期间7次在四川省西昌地区所采云南松种子的品质和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月上旬以后采集的种子比较成熟,出种率和发芽率高,抗逆性强,耐贮性好,活力高;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西昌地区云南松种子最适宜的采种期;球果含水量可作为确定采种期的指标之一。在本研究的采种期内,种子中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6.
苏北林粮间作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苏北地区林粮间作地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杨树与粮食间作和泡桐与粮食间作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优于对照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各理化性质间密切相关;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等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实施林粮间作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增加土壤地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7.
林木多倍体诱导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林木多倍体诱导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 在Dustin等人发现了秋水仙素在多倍体诱导上的巨大作用以后的 60多年中 ,研究人员运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的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植物人工多倍体 ,其中有一部分已被成功的用于农作物的育种与改良 在林木的人工多倍体中 ,阔叶树的多倍体表现要好于针叶树 ,它们经常表现出比其二倍体原种更好的生长特性和木材品质 随着多倍体诱导技术的日益成熟 ,多倍体育种将在林木改良领域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8.
直立板幼苗活力分级法测定杉木种子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本文利用直立板发芽装置测定了50份杉木种子的活力。根据胚根、下胚轴伸出与否以及子叶显现的长度,将直立板上生成的幼苗分为五级。利用直立板发芽测定第20天的各级幼苗数,可以估测不同圃地条件下的田间出苗率和成苗率以及各家系种子的相对遗传活力。  相似文献   
99.
张世成  王国民 《甘肃科技》2022,(12):143-146
葡萄育苗是葡萄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培育品种纯正、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质壮苗,实现葡萄的早果、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硬枝扦插育苗是葡萄生产中常用的育苗方法,育苗材料易采集,操作简便易学,成活率高,并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葡萄快繁方法。通过ABT生根粉浸泡、电热温床催根、覆膜扦插、强化抚育管理等技术措施,为民勤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壮苗。  相似文献   
100.
介绍了油松小卷蛾的分布与寄主,阐述了油松小卷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特征,研究了油松小卷蛾的分布规律,讨论了林木受害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给出了油松小卷蛾的监测和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