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112.
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自然保护地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及其差异性,并针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自然保护地的碳汇总量为2.99×106 t/a,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最高(1.20×106 t/a),随后依次为农田生态系统(9.09×105 t/a)、近海生态系统(5.22×105 t/a)、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27×105 t/a)、内陆湿地生态系统(1.28×105 t/a)、草地生态系统(0.04×104 t/a),其碳汇总价值为1.23×109元,单位面积碳汇价值为7.61×103元/hm2。鉴于自然保护地的碳汇价值,本研究从基于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的角度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碳交易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13.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固碳的主要区域,在“双碳”目标下研究区域净碳汇时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县域空间单元,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选取的751个区县的碳汇、碳排放以及净碳汇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量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以上,在我国生态固碳中的地位显著而突出,且区域碳汇量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东北森林带、藏西北、藏东南等地年固碳水平较高,而东南部沿海、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固碳水平较低。(2)2000年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排放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中东部沿海城市群集聚,排放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3)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收支平衡压力相对最小,大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为明显的连片净碳汇区,然而大部分三北地带净碳汇为负值。在双碳目标下,一方面需要强化排放侧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生态固碳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4.
 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分析了碳汇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积极推动碳汇产品纳入碳市场、开展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机制创新、完善碳汇产品方法体系、健全碳汇调查监测技术方法、加强碳汇发展保障能力建设,是推动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15.
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支撑,与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气候危机的本质就是生物多样性危机。为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加速性破坏影响,减碳是这个阶段必经之路。在系统梳理了减碳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与减碳之间彼此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减少CO2的排放可通过采取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措施来实现;同时,还可以发掘生态系统固碳的潜力来减少CO2在大气中的含量。控制在大气中CO2的含量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作用。同时林业碳汇固碳在植树造林方面与生物多样性之间也存在联系,亦即在人工造林时生物多样性植物将比树木单栽培隔离更多的碳,存在碳生物多样性的权衡。  相似文献   
116.
林业碳汇提升的主要原理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大气CO2含量、缓解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林业碳汇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独特的作用。林业碳汇不仅是森林碳汇,林产品碳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林业碳汇潜力提升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和全产业链林产品碳汇的调控过程,主要包括无机碳的植物固定(光合过程、净生产力等)、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固定(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分解与黏土固定)、林产品碳的固持(林产品产量、木材转换效率、种类和使用寿命等)等3方面的调控原理。笔者从森林碳汇和林产品碳汇两个维度阐述了提升林业碳汇的主要原理、方法或途径。提升林业碳汇潜力的主要途径包括:①通过适地适树、适钙适树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面积;②以完善森林经营措施来增加森林净生产力;③利用矿质黏土对有机碳的保护来增加森林土壤碳汇;④提升林产品产量和改进林产品用途以增加其寿命。在全球尺度上,增加森林面积或提高森林净生产力3.4%,或用可再生能源替换薪炭木材,再将薪炭木材用于制造锯材和人造板,都可以连续30 a每年增加1 Pg的碳汇量。减少全球森林火灾面积1/4或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0.23%,也可以增加碳汇1 Pg。此外,林业固碳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117.
近几十年,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成为表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状况的重要指标.以中国内陆干旱区黑河流域为研究区,使用1985~2015年逐月栅格NPP、降水和平均气温数据,分别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分析年NPP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渔网分析和重心转移模型探索不同空间位置上年NPP重心转移对气候因子重心转移的响应规律,同时揭示年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响应,最后探讨了地貌分布和气候因子对年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5~2015年,黑河流域年NPP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面积分别占总面积44.98%和35.27%;(2)黑河流域总面积的80.12%区域年NPP变化存在显著突变点,主要发生在1989~2010年;(3)与1985年相比,2015年在全流域分别有21.69%和26.78%网格数目上年NPP重心转移方向与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重心转移方向一致;(4)气候因子和非气候因子对年NPP变化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6.13%和83.87%.研究成果有利于了解黑河流域植被碳汇时空特征,从而进一步为黑河流域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8.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框架下的国土空间分区是国土空间优化的核心所在。文章以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础上,核算2010、2020年玉龙县的碳源、碳汇,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在分析区域碳源/汇效益及生境质量基础上,以低碳发展与生态保护为目标来划分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并提出了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玉龙县土地利用结构以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旱地等为主,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2)2010—2020年,玉龙县碳源增长剧烈,碳排放量涨幅高达74.96%,碳排放增长量远超碳吸收增长量。(3)2010—2020年,玉龙县碳源/汇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但仍有大范围低效益区域;玉龙县以高等级生境质量区域为主。(4)以碳源/汇效益和生境质量为划分依据,可将玉龙县划分为6个分区:碳汇功能保持区、低碳限制发展区、减碳优先发展区、增汇生态修复区、高碳生产优化区和高碳总量控制区。  相似文献   
119.
对蓝碳与海洋碳汇概念混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分析,综述了国内外蓝碳的相关研究进展,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出蓝碳研究的脉络与趋势,阐述了蓝碳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生态学、经济学等跨学科视角对蓝碳开发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蓝碳开发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包括:加强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多主体协同治理、加深市场化机制培育力度等。  相似文献   
120.
承德市森林碳汇价值核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易爱军 《创新科技》2022,22(5):83-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