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6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11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5篇 |
丛书文集 | 117篇 |
教育与普及 | 26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2篇 |
现状及发展 | 14篇 |
综合类 | 40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106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91篇 |
2010年 | 226篇 |
2009年 | 280篇 |
2008年 | 329篇 |
2007年 | 239篇 |
2006年 | 172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26篇 |
1999年 | 129篇 |
1998年 | 113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95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电动机是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把电能转变成机械能。电动机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而交流电动机又可分为同步电动机和异步电动机。本文试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运行维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62.
北淮阳豫皖交界地区发育有一套含有煤线的杨山群 ,研究表明杨山群发育两期构造变形 ,第一期构造变形 (D1 )为北西西向褶皱及伴生的逆冲断层 ,第二期变形 (D2 )为北西西向的脆性断层。研究区佛子岭群发育三期构造变形 ,不同与前人认识 ,杨山群第一期构造变形与佛子岭群第二期构造变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它们不是同一期构造变形的产物。这一新的认识可能预示着在晚古生代时本区北部还有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963.
通过研究分析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环境,为合理规划利用其资源提供依据。根据调查研究并参考有关文献,对保护区地质演化过程、地层、构造进行分析。该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松潘-甘孜褶皱带,松潘-甘孜地块自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而形成,至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而消亡、褶起成山,与扬子地台、秦岭褶皱带经历了分-合-分-消亡的演化过程;该区地层属松潘-甘孜地层分区,以海相沉积为主,有部分陆相碎屑岩建造,中生界三叠系地层最为发育。以羊布梁子为界,南为松潘-甘孜褶皱系,褶皱、断裂活动相对较小,以压性、压扭性断裂及其间所夹的石炭系、二叠系线状褶皱为主;东北部断裂构造发育,属武都-白马斜叠弧构造,以逆冲断层为主。 相似文献
964.
杨学锋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
证明存在两个从曲面到 CP~n 的不同伦的调和映射,具有给定的非常Dirichlet 边值。 相似文献
965.
966.
研究区正置NE向牟平──即墨断裂带上,褶皱复杂,断裂十分发育。NE向深断裂控制了区内4个花岗岩体分布;NE向及E—W向深断裂控制了中生代盆地展布。胶东群变质岩,元古代重熔花岗岩及交代花岗岩内的NN向、NNE向相关剪切带中发育的蚀变糜棱岩化花岗岩带或断裂空间,是蚀变岩型金矿化及石英脉型金—银矿化的定位空间。E—W向深断裂旁侧的产于K1L1含炭岩系中先挤压后扭张的构造空间是新类型金矿产出空间。 相似文献
967.
西藏冈底斯南麓是我国重要的一个火山-岩浆弧.自中生代以来,受特提斯演化以及后期陆内汇聚碰撞造山作用的控制,地块广泛发育花岗岩.其中,部分花岗岩具有较强的磁性,造成了航磁异常,它们的展布方式也决定了航磁异常的格架.探求航磁异常与花岗岩的联系对于迅速评价航磁异常、圈定隐伏岩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以多尺度边缘检测为手段对研究区航磁异常格架进行讨论,再以区域花岗岩的主微量元素对花岗岩成因进行讨论.1)东段北东向航磁异常主体是由新生代花岗岩所引起,西段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两个航磁异常,分别对应于晚白垩纪、第三纪花岗岩.2)新生代东西两段花岗岩磁性的差异与东西两段造山强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968.
南海东北部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与震源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969.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