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8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92篇
系统科学   33篇
丛书文集   145篇
教育与普及   350篇
理论与方法论   94篇
现状及发展   23篇
综合类   324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郑世英 《聊城师院学报》2002,15(4):48-50,58
重金属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污染物,它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但可被生物体富集,并且可以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因此,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将直接影响到土壤中生物体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并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生物膜微观结构与形态特征直接影响废水生物处理效果。混合微生物可在适宜载体表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物膜,且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采用差分-离散复合法动态模拟二维区域上的基质传递、生物膜形成与发展过程,并探讨生物质生长时间与初始接种数等对生物膜结构与形态造成的影响。与传统生物膜模型不同之处在于其结构特性包括孔隙率、厚度和密度等都是模型输出量。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外源凝集素及其在临床微生物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凝集素及其在临床微生物学上的应用林海(海南医学院,海口570005)关键词外源凝集素,凝集试验,微生物鉴定中国法分类号R371外源凝集素概况外源凝集素Lectin,源于拉丁语Legere,意为抉择。现代生物科学的概念中,作为一类具有类似抗体结合能...  相似文献   
17.
耐高温厌氧纤维素菌对吸附原油的剥离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油原油的开采经历了几个阶段 :原油自压开采 ,注水水压开采 ,注剂 (化学、物化 )辅助开采 .随着原油开采的枯竭 ,油井中原油大部分呈与岩石附着状 ,极难采出 ,许多油井采用注入大量水和化学与物化注剂等均不能增加出油 .近来 ,极端耐热纤维素菌在原油开采中的特殊辅助作用引起了微生物学界和石油界的广泛重视[1]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 邦 2 ,邦 6及V等 3株菌从温泉等热源地区富集分离 ,均属耐高温厌氧纤维素细菌 .1.1.2 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为PM培养基[2 ] .剥油实验培养基配方 (g/L) :NaNO3 0 .5 ,MgSO4 ·7…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矫治必须从社会体制、教育制度、个人思想和心理等方面采取系统措施。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矫治农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主渠道;建设和完善农村学校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是矫治农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辅渠道;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矫治农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根本保障;根治农村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弊端是矫治农村未成年人极端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05,(1):89-90
产品特点:养分全、浓度高、活性强、肥效好。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源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之一.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共培养产生各类天然产物的研究发展迅速.微生物共培养是一种通过模拟(微生物)栖息地/栖息环境以激活可能的沉默生物合成基因簇并进而诱导微生物产生新次生代谢物的有效方法.与菌株纯培养相比,共培养不仅增加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多样性,而且其生物活性及产量也得到了提高.文章就近5年来真菌与真菌、真菌与细菌、细菌与细菌等3种类型的微生物共培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简要介绍了用于分析共培养作用机制的多组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共培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及挑战.综述旨在为微生物共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