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7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21.
焦玉青  李静君  周忠义 《科技信息》2013,(26):364-364,360
本文对固定管板式双管板换热器的结构、模拟管板进行强度胀接工艺评定、以及管板加工、液压胀接、压力试验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总结了影响双管板强度胀接的一些因素,仅供设计人员及制造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822.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10万吨/年苯抽提装置自投产以来,装置运行平稳,但脱C6塔塔底汽油经过空冷和水冷器冷却后出装置,热量没有有效利用.通过增加一台换热器,利用脱C6塔塔底热量对重整装置脱戊烷进料进行加热,充分利用重组分油热量.改造后重整装置能耗减少2.42 kgE0/t,每年节约成本134.76万元.  相似文献   
823.
讨论了一维导热、典型对流换热过程和换热器中热阻的概念,提出了基于煨耗散的换热器热阻和换热器热阻因子的定义.建立了基于这一热阻的换热器分析方法,讨论了传热单元数和热容量流比对换热器热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4.
文章采用CFD模拟方法,针对某地铁地下站作为前端取热器使用的毛细管网换热器,模拟了夏季和冬季气-固介质之间的三维非稳态传热过程,分析了换热器所在隧道围岩内的温度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冬、夏季运行期内毛细管网换热器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范围大约为5m;换热器换热量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从传热效率和功耗2个方面考虑,毛细管内水流速取0.04~0.06m/s范围是相对合理的;夏季毛细管网换热器传给围岩的热量大于传给隧道空气的,说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浅层地热能,传热效果理想;冬季毛细管网换热器吸收隧道空气的热量大于围岩的,有利于空气的降温。  相似文献   
825.
本文根据实际参数选择某设备热交换器,对列管式油冷却器进行了传热计算并依据其结果进行结构分析设计,并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826.
再生式换热器由再生段和冷却段共同构成,凭借再生段的加入,再生式换热器有助于减小换热器承受的热应力以及回收部分热量,而广泛应用于研究型反应堆的各试验回路中。在再生式换热器设计中,通常会对换热面积保留一定的裕量以应对换热管破损、阻塞以及工况波动等情况发生。结合再生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在不利因素未发生时,将设计裕量效果计入实际的换热中,分析不同的设计裕量对再生式换热器理论运行功率、流质流量以及出口温度等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再生式换热器的理论运行功率随着冷却段设计裕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随着再生段设计裕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再生段及冷却段设计裕量对再生式换热器的功率调节跨度影响不大,但再生式换热器的理论功率调节区间在再生段设计裕量增加时会逐渐下移,而在冷却段设计裕量增加时会逐渐上移。要克服再生段裕量对运行功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选择增加相应的冷却端设计裕量以及加大二次水流量。再生式换热器运行于功率调节下边界以下时,再生段保持一定设计裕量有利于一次水的流量更为接近设计流量。鉴于分析的结果,对于处于稳态试验回路中的再生式换热器,建议再生段裕量小于10%以满足设计功率,而对需要具备降功率运行的再生式换热器,建议可以取较大的再生段裕量以减小一次水流量的波动。  相似文献   
827.
多区域型兰炭余热回收换热器内颗粒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兰炭颗粒在换热器内的流动特性,对于提高换热器的余热回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了换热器内颗粒流动过程的离散单元法(DEM)模型,分析了换热器内的颗粒流动。结果表明:兰炭颗粒在换热器三个分区内均为整体流,内换热器间区域颗粒流动均匀性优于内外换热器间区域;流动过程存在着自换热器底部向上传递的速度波,颗粒竖直方向速度为不断脉动过程,且越接近料层顶部颗粒脉动幅度越大;颗粒流经内换热器横管时有明显绕流现象,横管下方形成无粒子区,颗粒流速增大。  相似文献   
828.
采用Fe3O4/水磁性纳米流体和磁场改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对流换热性能。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磁性纳米流体体积分数、流率和磁感应强度对管壳式换热器对流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换热器的传热率和强化效应会因为纳米粒子的导热系数和布朗运动而得到提高,但当体积分数大于1%时,提升幅度会逐渐减小并且效能评价系数会降低。相比其他性能强化技术,磁场对磁性纳米流体的作用可以使换热器在压降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换热性能;与没有施加磁性纳米流体和磁场的情况相比,磁场下加入了Fe3O4/水磁性纳米流体的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率提升最高可达68.2%,而压降只增加了13.8%,与施加了磁性纳米流体而没有施加磁场的情况相比,其传热率的提升最高可达46.7%,而压降只增加了1.96%。磁性纳米粒子本身具有的高导热性质和其布朗运动效应以及磁性纳米流体在垂直均匀磁场的作用下带动壳程流体形成的由内向外的旋流,加剧了对热边界层的扰动和冷热流体的混合,是对流换热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且磁感应强度越大,流体流率越低,磁场对流体综合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829.
为了提升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性能,建立了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稳态换热模型,研究了结构参数与运行参数对其的影响规律。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以R245fa为工作工质,并在实验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换热器风量和换热器热管间距对系统整体热阻和空气侧压降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微通道换热器的蒸发段风量为0.41 m3/s、冷凝段风量为0.21 m3/s时,换热器的系统整体热阻为0.038 0 m2·K/W;随着冷凝段和蒸发段循环风量的增加,微通道换热器空气侧的压降增加,整体热阻均降低;微通道换热器的整体热阻的下降趋势随着风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得出在本研究范围内,蒸发段风量取0.45 m3/s、冷凝段风量取0.69 m3/s为宜;随着整体式微通道换热器热管间距的增加,微通道换热器整体热阻呈上升趋势,微通道换热器在蒸发段空气侧的压降呈下降趋势。当换热器热管间距为6 mm时,微通道换热器综合性能达到最佳。研究结果对通信基站冷却设备设计及微通道换热器结构与控制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830.
为研究定形相变材料(SSPCM)作为地埋管回填材料的传热特性,以30 W圆柱形发热棒作为线热源模拟地埋管换热器,用膨胀石墨吸附石蜡制成SSPCM,并将其和普通回填沙以3:7的质量比混合制备成混合回填材料,分析在夏季间歇运行工况下,SSPCM混合回填下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在短期实验运行模式下,相对普通沙回填,SSPCM混合回填材料形成的温度场优势明显,温度波动较小,管壁附近过余温度差异可达到10℃;距离发热中心距离越近,减缓温度场变化的效果越明显;在2种回填条件下,恢复后稳定温度以及恢复所需时间无显著差异;在多周期间歇运行工况时,回填区域内温度明显低于连续运行状况;若运行时间导致的温升超过相变材料潜热利用阶段,SSPCM无法发挥出相变储能的优势。该实验现象对SSPCM实际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