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甘蒙北山地区板块构造演化与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和成系列概念,提出了成矿系列新的研究方法。甘蒙北山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中朝板块交汇部位,其板块构造演化分为前震旦纪古板块活动时期、震旦一泥盆纪现代体制板块活动时期和石炭-二叠纪裂谷活动时期,不同构造单元演化阶段控制了不同的含矿建造、成矿作用时空分布及演化序列和矿床共生组合。按照板块构造演化及其与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时空分布和成矿作用演化序列的关系,划分出北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古大陆区(缘)成矿系列,洋缘火山带成矿系列、岛弧-弧后盆地成矿系列和裂谷带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43.
新地球理论     
新地球理论一书是一本包括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对流、矿物学、火山学、能量学和地热活动史的跨学科的高级读本,它囊括了内部地球的所有方面,以及地球的起源、组成、演化等方面。本书是安德鲁在1989年所著的地球理论一书的完整升级版,他包含了许多新的图片和表格。并对层析成像、自组织、板块构造学说等部分增加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4.
板块构造的发现始于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一次意外发现.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艾尔弗雷德·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百无聊赖时,他的目光从窗外的常青藤移到了室内墙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相似文献   
45.
地下核燃烧假说的重要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震东 《前沿科学》2012,6(3):23-48
本文提供了多方面证据论证地下核燃烧假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第一,氡增多和汞增多是确定无疑的地震前兆,对这两种地震前兆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地内存在着铀、钍元素的核裂变燃烧.第二,通过对五种现象的分析,因为它们都要用氢聚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地球内部也存在着核聚变燃烧.第三,地震前地表及浅层热异常是被大量观测结果证实的地震前兆,这种地震前兆也只有用地下核燃烧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第四,地震前兆成带性、大区域前兆场、映震灵敏区和映震灵敏井、震源附近流体、地壳中高导低速层控制强震、地热带和地震带密切相关、地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震研究中发现的七种对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地震理论来说都无法解释的现象用地下核燃烧假说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第五,活断层表面现象和板块运动表面现象的成因用地下核燃烧也都得到了清楚的解释.本文提出,用“地壳视运动”来代替“地壳运动”才是对这种现象的科学表述.此外,还要加上我们以前已经提供的证据.第六,在非洲加蓬的奥克洛铀矿发生过公认的地下核裂变燃烧.第七,通过对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证明了该地区地下是一个天然的聚变裂变混合反应堆.第八,通过对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证明了在汶川大地震震源的下面存在着一个异常高温区.这么多的证据足以证明,地下核燃烧假说是能够成立的.从而,建立在地下核燃烧假说基础上、由中国人提出的地质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和地震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6.
纵横谈     
  相似文献   
47.
板内变形是当今板块构造研究的前沿,本文着重讨论了研究板内变形的一种可能途径。其思路如下:首先,从地球动力学出发,充分考虑周围板块的构造背景,然后将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地研究板內各块体的特殊性及不均一性.在此基础上,将板缘作用对板內各板块产生的影响和板内地球的深部作用及软硬不同的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应力布局、不同变形方式和强度的板內各块体的內在联系,探讨板內不同块体可能的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48.
李建军 《大自然》2011,(4):8-13
人们常用坚如磐石来形容大地的稳定,用海枯石烂来形容海洋和山脉的永恒,但是.近来频频发生的地震使人们开始怀疑脚下的大地是否稳定,遮天蔽日的火山喷发也使人们疑惑雄伟的山脉是否永恒。实际上,随着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脚下的大地并不是稳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相似文献   
49.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56(18):1966-1966
Geologists have long-debated about when plate tectonics started on the planet. One of the key indicators has been whether or not fragments of oceanic crust, generated at sea-floor spreading centers, are preserved in the planet’s oldest crust. New research integrating what has been learned about the variations in modern sea floor spreading environments with the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oldest preserved crust on Earth  相似文献   
50.
徐义贤  郑建平  杨晓志  夏群科 《科学通报》2019,64(22):2305-2315
地球物理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岩石圈地幔在物性和化学组成上极为不均一,保存了地球演化的大量记录.近20年来的地震学探测结果,指示大陆岩石圈中部广泛存在速度不连续面,大多表现为速度明显降低的梯度带,与各向异性和地幔浅部的高导层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分布在60~120 km深度.但是,其成因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在经典板块构造的框架内,基于已有的对岩石圈和岩石圈-软流圈边界的认识,我们追溯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的地球物理探测历程及其主要结果,给出了地震学定义的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的矿物岩石学解释和大地电磁资料提供的电性约束信息.在梳理目前的主要解释模型后,重点介绍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是"冻结的"大洋岩石圈-软流圈边界的观点,并进一步拓展为一种工作模型—动态演化的LAB模型,依此讨论了这一解释模型潜在的重要动力学意义.我们认为,对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有可能为突破经典板块构造假说提供新的机会,中亚显生宙增生型岩石圈和华北板块岩石圈是研究这一问题极好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