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9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周晓静 《科学通报》2004,49(21):2228-2232
对杭州湾舟山岛-金山卫断面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高密度采样, 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了粒度分析. 结果显示, 在不同站位沉积物平均粒径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 由于该断面所在区域海底活动性强, 短时间尺度的活动层厚度的量级远高于长时间尺度的净沉积速率的量级, 平均粒径的垂向分布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记录, 很难代表沉积环境的长时间尺度演化. 粉沙为主和沉积物粒径的垂向平均值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呈现收敛趋势的底质粒度特征, 说明物源因素控制着研究区总体的沉积物分布规律, 而水动力因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沉积分异. 沉积物的垂向分异使表层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不同于活动层内垂向平均底质粒径的断面分布. 对于强潮、粉沙环境的沉积物输运模拟而言, 如果涉及的时间尺度较大, 则采用活动层的平均值作为模型的粒度参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2.
<正>杭宁发展带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杭州、南京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杭宁高速沿线的县市为主体。本文的杭宁发展带重点以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南京、扬州、镇江为主。国务院于2008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宁湖杭沿线发展带(即杭宁发展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确定的九条发展带之一,重点定位于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城镇发展有序的新型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按照《意见》和《规划》导向,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要求不断强化,即将通车的杭宁客专也将大大拉近两地时空距离,推进杭宁发展带建设的宏观环境与基础条件均已具备。  相似文献   
83.
【目的】受人类活动干扰,滨海湿地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已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明确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至关重要。笔者对杭州湾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和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为湿地的有效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趋势的准确预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DPSIR概念模型, 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等5个层面选取46个相关指标构建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基于遥感数据、湿地监测数据、地理辅助数据、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获取各指标数据。分别对正负向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加权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正负理想解。根据各指标与理想解之间的距离,计算贴近度,即生态安全值,并划分为安全、比较安全、预警、脆弱、极度脆弱等5个等级。分别计算2000、2005、2010及2015年的生态安全值,使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值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根据熵值法改进的TOPSIS模型计算得到杭州湾滨海湿地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413、0.382、0.287和0.582,安全等级由预警等级恶化到脆弱等级,又恢复到预警等级,呈下降后上升趋势。熵值法计算的指标权重表明,湿地保护率、景观多样性指数、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气调节、长效机制构建、固碳、文教科研、人口增长率、旅游休闲、人均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和水源涵养是影响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杭州湾滨海湿地的DPSIR模型中,“驱动力”一直处于预警状况,但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安全状态恶化到极度脆弱状态,“状态”不容乐观,从比较安全恶化到极度脆弱后好转,处于脆弱状态,“影响”基本处于预警状态,当地对湿地生态安全的“响应”从无到有,并稳步提高,有效地改善了滨海湿地整体生态安全状况。通过灰色预测模型 GM(1, 1)预测得到 2020 年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值为 0.697,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结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快和污染负荷加剧,导致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恶化; 随着政府及民众对湿地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环保投入资金增加,构建了湿地保护长效机制,杭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改善,但仍处于安全预警状态。随着湿地保护力度增加,预计2020年杭州湾滨海湿地的生态安全状况将进一步好转,提升到比较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4.
利用2012年5月3日~4日,5月7日~8日实测悬浮泥沙浓度和光谱数据构建反演模型,反演了2012年5月7日杭州湾HJ-1A卫星CCD影像悬浮泥沙浓度,并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结合水深、风速数据等其他实测要素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变化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杭州湾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受潮汐、湾底地形、风速、注入径流和长江口来沙的综合影响,悬浮泥沙浓度随时间变化十分剧烈,潮汐是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当风速较大时,风对悬浮泥沙的影响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85.
长江口杭州湾及邻近海区潮汐潮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把长江河口、杭州湾及领近海区作为整体,应用三维高分辨率非正交曲线网格河口海洋模式,模拟了4个主要分潮M2,S2,K1,O1。在长江口外半日分潮M2、S2从东南方向传入长江口和杭州湾,全日分潮K、,O1从北向南传播。这4个分潮的振幅在长江口南支向上游逐渐减小,但因杭州湾和长江口北支呈喇叭状,而向上游逐渐增加。计算潮差变化过程和实测值基本一致,4个分潮潮位振幅和位相的计算值与验潮站观测值相比,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结合1996年2-3月长江河口现场观测,考虑了径流的作用,三维数值木匠敢计算域内流场。结果表明,即使在斜压效应不太明显的口门内,流速在垂直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层流速明显大于下层流速;潮流具有不对称性,由于径流的作用,落潮时间明显大于涨潮时间,落潮流大于涨潮流,但在象北支涨潮槽中,涨潮流反而比落潮流大。模拟出的以上结论与观测结论为一致。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跨海大桥的大建时期,各地跨海大桥项目纷纷上马。结合平潭海峡大桥的施工实践,详细地介绍了采用吊机翻模施工的海上薄壁空心墩的施工工艺。最后总结了该施工工艺的特点,以供同类结构桥梁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87.
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加上人口剧增,使得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3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94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Fragstats3.3软件,在确定3个时相的最佳分析尺度后,分析出3个时相的斑块级别和景观级别的景观指数,并选取了景观层次上的2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的6个镇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主导景观为农田景观,景观多样性较高且呈上升趋势;13年来,6个镇(街道)的破碎度增加,其中芦潮港镇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88.
桥梁工程发展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立英 《甘肃科技》2005,21(4):146-147,116
桥梁作为跨越地面障碍的结构物,已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的局限性,18世纪以前的古代桥梁跨度都比较小,常常不足百米;这一阶段的桥型比较单一。以简直梁为主。而18世纪后期至今的现代桥梁,桥梁工程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两百余年里。桥梁跨度从不足百米到20世纪末已逼近2000米;桥梁形状更趋于丰富,悬索桥、斜拉桥、拱桥等一批新型桥梁相继问世。20世纪下半叶的两项最突出的成就:斜拉桥的复兴和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带来了现代施工方法的革新,并为21世纪的跨海大桥工程提供了条件。本文回顾了桥梁工程发展的历史,分析了桥梁工程发展的现状并展望了桥梁工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9.
《今日科技》2014,(11):12-13
<正>李强省长2014年10月17日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时指出——加快"机器换人"推进转型升级。省政府10月17日举行第34次常务会议,研究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工作。省长李强强调,全省上下要高度重视"机器换人"工作,下大力气持续推进,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作出更大贡献。自201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以来,全省上下以"机器换人"为抓手,大力推  相似文献   
90.
浙江省纺织工业经过多年的拼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2001年,浙江省纺织业有法人单位12423家,占全国的19.1%,从业人数95.48万人,占全国的13.0%。从规模以上纺织业统汁资料来看,1996年以来,浙江省纺织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地位提升,位次上移,不少指标已居全国首位,浙江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纺织大省。纺织业是浙江省现代化建设的支柱产业,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