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0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一、教学背景,杜甫的《石壕吏》语言浅显,学生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这样可以充分运用“质疑一一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境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情感交流,从而对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感受。即在理解诗歌表层意蕴的基础上进而领悟和把握诗的深层意蕴(独特的审美意蕴)。通过质疑一一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12.
诗论,在我国文学史上,首推杜甫,他打破了“以文论诗”的传统,开创了“以诗论诗”的体制,用绝句体裁论诗,其优点是:  相似文献   
113.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人们进行学术研究必须注意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如此.如果不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可靠,就缺乏说服力,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现在以杜诗的注释为例,分析学术研究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4.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本文对杜甫和陆游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赏析,以期让人们更充分地理解这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16.
读书     
《科学世界》2011,(4):96-96
  相似文献   
117.
伍振 《少儿科技》2020,(4):30-31
1200多年前,诗人杜甫寓居成都,看到屹立的西岭雪山,诗兴大发,写下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岭雪山因此声名鹊起!禁不住古诗的诱惑,我决定去这座南方雪山探胜。飞瀑流泻西岭雪山位于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100千米左右,景区总面积483平方千米,是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终年积雪不化,是成都第一峰。  相似文献   
118.
杜甫的秦州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对他之前"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了深化和突破,并用沉着蕴藉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浓烈凝重的思想感情.所以诗人在秦州期间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应引起文学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9.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叙事组诗《三吏》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这首诗通过“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安史之乱”唐军溃败.官吏为保大唐江山任意抓人补充兵员给人民带来苦难,酿成无数悲剧的现实;从“妇啼一何苦”的悲剧中,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真的、善的、美的毁灭,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120.
在谢朓诗风接受史上,李白、杜甫的审美接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白称赞谢诗“清”的一面,对其“绮丽”的一面似不以为然,但他的诗作却实际上合理地接受了“绮丽”之美,为谢诗的更全面深入接受开启了大门;而杜甫,则既推许谢诗的“清”,又完全接纳谢诗的“丽”,从更客观全面的艺术价值角度审视关照谢诗,其诗作全面接受了谢朓的诗风,从而完成了谢诗诗风接受的转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