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作为明清之际文坛盟主,适当时艰局危,诗派中衰之际,钱谦益负救弊之责,对于明代文学复古观念的总结,以评议宋无诗论、弇州晚年定论、陈艾之争为典型事例,体现了钱氏在易代诗坛上结明诗之局,下开清诗之先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2.
和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贪污者,人们对他的研究实在已经够多够细了。不过,人们往往过多渲染了和珅火箭般蹿升中体现出的钻营功夫,而忽略了乾隆晚年的独特心态。事实上,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如果在乾隆中青年时期,和珅绝无机会爬得那么高,当然,后来也不可能跌得那样重。可晚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所  相似文献   
43.
朱子理学有着十分深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他成功地将天道自然观转换为天理自然观;“气化流行”是这一转换中的关键范畴,其思维取向是道体(理)自然而成化。朱子的“天理”观,显示了从天道自然到理所当然的人文道德之价值维度。朱子天理观中的理气二元结构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他偏轻偏重地言理言气,而太极范畴的推出,依然没有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44.
学界对朱子"理"之理解,存在许多困难和纷乱.其实,朱子之理,内涵有"根原之理"与"一物之理"两个层次,又可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向去描述."根原之理",是阴阳气化流行或万事万物发动生成的最终理由和动因;所以然之理或太极,是形式上的根原之理,而天地生物之心或天地之仁是实质上的根原之理."一物之理",是一事物"成为自身"所呈现的条理秩序和确定性;文理或定理,是形式上的一物之理,而"性"是实质上的一物之理.在朱子看来,"根原之理"与"一物之理"之间是既区隔又统一的动态系统,其重心都在实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45.
明末清初的台湾,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大陆。自郑成功移植汉学教育,朱子理学始盛于台湾,并逐渐融入治台方略。清代设立了自上而下的府、厅、县三级儒学教育组织,并通过义学、社学、书院各类教育机构普及,构建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理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6.
"持守"思想是朱子理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朱子的修身论。存心、持敬和主静,这是朱子"持守"思想的基本内容。朱子认为"心"在德性修养中居于主宰地位,能"唤醒""收敛",使其常处于"惺惺"状态;强调"敬"是圣门纲领,要始终坚持"修己以敬";还主张习于静坐,明辨动、静关系,以"静"涵养身心。朱子所言存心、持敬和主静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朱子"持守"思想尤为重视"日用"之间的修身功夫,表现出强烈的践履性,试图在切实有恒的德性修养中,存天理、去人欲。  相似文献   
47.
徐青 《世界知识》2014,(1):62-63
晚年在台的宋美龄,在时运不济之下,其个人生命中充斥着诸多的忧郁和无奈。这样的人生际遇,以历史的脉络而言,源于个人立场、理念与时代潮流的相悖;从个体的人生轨迹观察,其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卷入蒋介石身后的政治权斗漩涡,更昭示了依附而非掌控权势的女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48.
家学传统是在新安理学家中普遍具有的一种学术文化现象,新安理学家的家学传承方式多样;传承内容多为朱子“论定”之经学;其家学传统对新安理学和徽州社会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9.
列宁晚年的经济思想,开创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先河。.邓小平晚年发展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50.
通过研究晚年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理解视角的微调转变,指出晚年恩格斯在其唯物史观视野中对唯物、辨证及其统一的重视,并将唯物史观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一视野的微调转变中,晚年恩格斯弥补了过去他与马克思理论中为资产阶级所攻击的不重视上层建筑诸因素作用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