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6篇 |
教育与普及 | 3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1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如今提起“疯牛病”,读者也许都不陌生。顾名思义,患上这种恐怖病的牛会发疯。20世纪80年代,“疯牛病”开始在英国出现,很快就流行起来。到1993年初,英国的“疯牛病”流行达到高峰,差不多每周有1000头牛患此病。1997年,英国患“疯牛病”的牛总数超过16万头。这使得欧洲各国谈“牛”色变,为防止该病在本国蔓延,欧共体曾共同禁止进口英国牛肉,使英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疯个病”不足个的专利事实卜,‘’疯牛病”不仅仅发生在牛群中,也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一种疾病,其他动物如羊、鹿、猫等也会得此病。早在250年前,英国的牧人就… 相似文献
43.
利用酵母双杂合系统从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Sp中筛选与NifA有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因子. 首先将nifA基因克隆到pGBD-C2载体上, 构建成诱饵质粒pGBD-nifA, 接着将巴西固氮螺菌的染色体DNA构建在pGAD-C1, pGAD-C2和pGAD-C3质粒载体上, 形成3个质粒文库YSPC1, YSPC2和YSPC3. 然后以pGBD-nifA为诱饵, 对YSPC1, YSPC2和YSPC3这3个文库进行了筛选, 得到11个阳性克隆. DNA序列分析表明, 这11个阳性克隆分为4类, 包含4个1~1.3 kb不同的基因片段. 对这4个基因片段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 其中2个编码的蛋白质含有与信号传递有关的PAS结构域, 另外1个基因片段含有与吸收铁有关的fhuE基因, 另一个是未知蛋白. 将这4个基因片段从原来的pGAD载体转移到pGBD载体, 即互换换载体后, 它们仍然与NifA有相互作用; 对这4个基因片段进行移码突变则不再与NifA有相互作用, 说明了它们与NifA相互作用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4.
朊病毒中是“唯蛋白”(protein-only)还是“存在类病毒”(virino)?——从生命科学研究角度对朊病毒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脑神经疾病研究领域时对朊病毒的研究在近年来一直处于一个困境,本文对朊病毒研究的历史和进行了精要的评述,着重阐述了“唯蛋白”假说的建立和发展及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包括为什么“唯蛋白”论无法被完全接受,并指出为彻底解开分子神经科学中的朊病毒之迷,有在碍技术及理论上的障碍尚待冲破,旨在不仅能够帮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理解朊病毒现象,而且指出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得到除分子基因学和蛋白科学以外领域的大量科学家 相似文献
45.
46.
47.
1996年笔者在英国访问期问,英国爆发了疯牛病,这使人们对疯牛病的病原体prion产生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也包括prion的中文定名。为此,笔者曾在《生命的化学》1997年第4期上写了一篇短文《建议将Prion译为朊病毒》,文中简要地叙述了建议的依据和理由。也就是在那年,布鲁西纳(Prusiner)因发现prion而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际上, 相似文献
48.
49.
prion是美国科学家S.B.Prusiner(S.B.布鲁西纳)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物,被认为是疯牛病、羊瘙痒病的致病因子。Prusiner因此发现而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此词的中文名一直比较混乱,曾出现过朊病毒、朊蛋白、毒蛋白、蛋白病毒、蛋白粒子、蛋白感染粒子、蛋白侵染因子、感染蛋白子、朊毒体、锯蛋白、普利昂、普恩蛋白、普赖子等。全国科技名词委曾组织prion中文名的讨论,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有的赞同朊病毒,有的提出了普朊、感染朊、染朊子、朊、朊毒等名称。全国科技名词委2006年公布的《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将pfion定名为“普里昂”,又称“朊粒”。但在其他学科名词审定过程中,专家们对此词的中文名仍有很多不同意见,赞同“朊病毒”等译名的也比较多。同时,近年科技界对prion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分歧,这对如何定中文名也有一定影响。名词使用混乱必然影响科技的交流,定名不统一将使使用者无所适从。为规范prion的中文名,全国科技名词委拟研讨协调此问题,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本刊展开书面讨论,作进一步探讨。本刊欢迎专家、读者来稿来函提出pnon的中文定名意见。这里先发表部分专家意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50.
前期解析了一个来自嗜碱菌Bacillus pseudofirmus 703的新型的碱性淀粉酶Amy703,该酶含有一个未知功能的N端结构域,将该结构域缺失后得到的突变体N-Amy相对野生型Amy703比酶活提高了35倍;底物结合实验显示Amy703可以结合不可溶性底物,单独的N端结构域和N端结构域缺失突变体N-Amy都不能结合,推测N端结构域会造成催化结构域的结构变化从而引起比酶活的大幅提高.为了进一步探究Amy703特异的N端结构域造成酶活显著下降的原因,将Amy703的N端结构域替换为SUMO蛋白,实验结果显示裂解液上清的SUMO/N-Amy条带比Amy703粗亮,验证了SUMO蛋白的促可溶性作用;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SUMO/N-Amy的比酶活显著低于N-Amy,仅和野生型Amy703的比酶活相当,表明SUMO与N-Amy的融合显著降低了酶活,同时也预示着N端多一段结构域会影响到催化结构域的结构变化.此外,对SUMO/N-Amy融合蛋白是否与底物结合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解析Amy703的N端结构域功能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