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综合类   19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微生物及有机酸对风化壳中REE的溶出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东清远龙颈稀土矿 2个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微生物培养,发现在 0 2~ 10m深度的样品均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的种属有球菌、杆菌、放线菌和真菌.利用所培养的球菌、杆菌、放线菌和真菌 4种微生物及草酸、酒石酸、柠檬酸和苹果酸 4种有机酸以不同的水岩比对风化壳样品进行浸泡实验,并以蒸馏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4种微生物以及苹果酸和柠檬酸可加速稀土元素从样品中溶出,而且随着水岩比的增大,稀土元素的溶出量明显增加.实验结果说明微生物和某些有机酸对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活化迁移具有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有机酸对牡蛎匀浆中糖原和蛋白质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有机酸溶液对牡蛎匀浆进行处理,离心后得到富含蛋白质的沉淀和糖原含量相对较高的上清液,以达到分离牡蛎中糖原和蛋白质目的。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牡蛎匀浆与0.5mol/L的乙酸溶液的料(g)液(mL)比为1∶3,将pH值调至7.0,60℃下搅拌30min,最后5000r/min离心10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沉淀中蛋白质质量比为62.1%,占总蛋白质的59.6%;糖原质量比为2.21%,占总糖原的5.5%。上清液中蛋白质质量比为19.4%,占总蛋白质的29.7%;糖原质量比为23.8%,占总糖原的93.5%。研究结果表明,乙酸沉淀法可有效分离牡蛎中的糖原和蛋白质。  相似文献   
73.
对长白山区产的山葡萄等十多种重要山果的蛋白质、糖、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等进行了研究。本结果对山果的加工与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对不饱和有机酸在铱-铑合金电极上的吸附和电化学还原过程的动力学规律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电极材料的催化活性,以及发生在电极表面的吸附和电化学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基本规律.确定了其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以热力学方法,充分考虑溶剂与溶质间的几种专一性相互作用,探讨了溶剂效应对有机酸在溶液中二聚缔合作用的影响,指出有机酸在不同溶剂中缔合程度之所以不同,其原因在于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极性作用、氢键作用及电子对授体与电子对接受体相互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样品前处理工艺优化,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微生物驱油现场产出液中有机酸的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对有机酸定量检测限可以达到0.01mg/L.采用该方法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过程中有机酸的浓度变化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从注水井注入的葡萄糖在地层中很快被微生物分解为有机酸,主要以短链脂肪酸为主,其中乙酸浓度最高,在营养液注入6周时质量浓度达到419 mg/L.随着营养液注入停止,产出液中有机酸浓度也开始下降.通过不同浓度的乙酸对改变岩心渗透率及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表明,微驱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对岩心的溶蚀及提高采收率的作用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77.
采用物理共混/相转移技术,制备了三聚氰胺-二乙烯三五乙酸/聚偏氟乙烯(MA-DTPA/PVDF)螯合膜,开展了其吸附Ni(Ⅱ)的研究,评价了乳酸、柠檬酸、丁二酸对螯合膜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存有机酸的影响顺序为乳酸<丁二酸<柠檬酸,共存有机酸没有改变螯合膜吸附本质。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iur方程,D-R拟合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反应。热力学参数0<0、0<0、0>0,表明该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78.
咖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及它们的代谢产物如酸等引起的发酵体系变化将直接影响着咖啡的最终品质。本文首次对云南小粒咖啡湿法发酵体系中的pH值和8种有机酸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分离和鉴定了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种类。结果发现在整个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所测pH值变化与利用HPLC法检测的有机酸草酸、乙酸、乳酸含量变化规律相吻合,而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和丙酸基本上保持不变,其中丙酸含量最低。在20℃下,结合发酵过程中的pH值,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对整个发酵过程的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发现存在大量的产果胶酶的细菌,包括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冰核活性细菌Erwinia herbicola、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并对分离、鉴定出来的细菌在发酵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傣族药物傣百解的化学成分,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用波谱技术鉴定了其结构.结果表明: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1个为生物碱类化合物,4个脂肪酸类化合物,1个单糖化合物,分别为N-羧基-2-羟基-4-甲氧基-吡咯(1),苹果酸二丁酯(2),3-丙氧基丙酸丁酯(3),3-乙氧基丙酸丁酯(4),甲基莽草酸(5),乙基-β-D-吡喃木糖(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傣百解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0.
有机酸溶蚀作用对泥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有机酸溶蚀作用下泥页岩常见矿物离子的溶出规律,探讨溶蚀作用对泥页岩次生孔隙结构的影响,针对南堡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泥页岩样品设计了不同温度、不同类型有机酸(乙酸、乙二酸)环境下的溶蚀实验。对实验后反应溶液进行等离子发射光谱检测,溶蚀后样品进行X衍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测试。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升高泥页岩中常见矿物离子在乙酸、乙二酸中的溶出可分为"上升、下降、复合、甚微型"以及"上升、下降、复合型"两种情况,且常见离子的"溶出系数"各异,总体上有机酸对泥页岩溶蚀作用正温效应明显,不同类型有机酸溶蚀机制差异显著;溶蚀后泥页岩的粒内孔孔径增大、数量增多,粒间孔接触部分发生小规模溶蚀产生网洞化现象,微裂缝宽度有所增大,并伴随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等新生黏土矿物生成;乙酸溶蚀促进泥页岩中孔、微孔的生成从而增大其比表面积,乙二酸溶蚀则提升中孔、大孔比例,进而提高泥页岩平均孔径;有机酸溶蚀对泥页岩增孔效应初步判别显示其增孔能力有限,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