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8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17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45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24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大型岩性圈闭油藏,储层致密,直井自然产能低,如何对其实现经济有效开发一直是困扰地质人员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根据多年油气地质研究,结合勘探实践经验,认为该区油气成藏具有"主源定型、双向排烃、岩性控藏、近源成藏"的特点,油气高产主要受储层品质、油气充满度以及断裂-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控制,有利的"源、储、疏、高压封存"四元配置是该区石油富集高产的最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勘探思路与对策,即综合利用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和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可实现经济有效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24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湾地区延长组8段的岩心分析、薄片鉴定、压汞测试等研究,认为该区长8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湾沉积微相,砂体多呈条带状展布,岩性为细粒级别长石砂岩。物性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为特低孔、超低渗、特小孔道、细微喉型储层。按物性及与含油气关系可将储层分为4类:Ⅰ、Ⅱ类为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Ⅲ类仍具一定开发价值,Ⅳ类几乎无油气显示。根据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及含油气特征,预测有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  相似文献   
244.
肖贤明  刘祖发  申家贵  刘德汉 《科学通报》1998,43(21):2340-2343
以Arrhenius方法为理论基础,应用Karweil方法,对不同古地温梯度条件下有机质热成熟作用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镜质组反射率梯度与古地温梯度及镜质组反射率呈正相关。据此,建立起了镜质组反射率梯度,古地温梯度和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图版。应用该图版,根据镜质组实测反射率数据,能直接恢复沉积盆地古地温梯度。  相似文献   
245.
从砂岩地球探讨盆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磊 《科学通报》1998,43(9):985-987
  相似文献   
246.
盆地古地温场的演化史是盆地有机质向烃类转化以及烃类保存或变迁的决定性控制因素之一。本文从演化史的角度分析了控制盆地地温场分布的多种因素,给出了以镜质体反射率为依据的古热流反演方法原理和以热传导热对流方程为基础的古地温场的正演模拟方法及数值解法。最后给出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47.
下扬子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扬子具有前震旦系变质基底,自震旦纪进入板内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发育三个向NE方向打开的拗拉槽,具有典型的三段式建造序列,槽内沉积作用不同于槽间区域的沉积作用。自晚奥陶世末期到志留纪末期,下扬子转变为前陆盆地。碎屑沉积厚度逾6000m,物质来自东侧,说明东侧有一新生的造山带崛起。自晚泥盆世初期到二叠纪末期,该造山带向前陆推挤,下扬子发生SN向引张,在晚二叠世出现成熟的撞击槽。槽内发育火山岩,碎屑沉积物来自该造山带。建议称之为东海造山带。  相似文献   
248.
根据地下油水渗流规律和水驱特征分析,结合矿场实践提出了确定油井各产层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层驱替特征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油层组、砂岩组等的剩余油分布.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高含水期的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确定,并能够根据地层渗透率的变化修正相渗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油藏数值模拟中相渗数据对地层非均质性适应不足的缺点.经安口沈检1井密闭取心的含油饱和度分析和欢50块两口挖潜井生产实践检验、证明分层驱替特征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是正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249.
利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藏注入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藏注入史分析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综合利用自生包裹体测温和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特征,结合成岩史、流体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资料,可有效地指明石油向油藏注入的时间、方向和期次,从而建立烃类的成藏模式.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油气成藏的复杂油气探区具有更加宝贵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将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和精细时—温埋藏史恢复的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来研究复杂油气探区的油藏注入史,为油气藏形成时期和成藏演化史的研究开辟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50.
介绍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古地理沉积背景,依据大量地质资料,叙述了辫状河三角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中一种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的沉积类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沼泽煤和碳质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而前缘河口砂坝构成相对较好的储层,在垂向上构成自生自储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