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41.
Degradation in visibility occurs extensively across China,creating the urgent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visibility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Using daily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U.S.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NCDC)during 1976–2010,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s of visibility in China,as well as seas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were determined.The distribution of visibilit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longitudinal gradient between west and east China.The northwest of China generally experienced consistent high visibility of[20 km,while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experienced visibility degradation and increase in haziness.The 133stations with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s in visibility were clustered around central-east China and the average reduction rate was-1.65 km/decade(from 18.5 km).The96 stations with increasing trends of visibility were mostly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Xinjiang and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a reduction in local sand storms.The average visibility in 12 key regions in China varied between9.9–17.8 km(except for 23.9 km in Urumqi),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18.7 km.The Taiyuan–Hohhot,Guanzhong,Yangtze River Delta,Pearl River Delta and Fuzhou–Xiamen areas all encountere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visibility,while minor increases were observed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the Cheng-Yu region.At most stations,the worst visibility was measured in winter,but the season with best visibility varied between regions.A comparison of visibility trends with the emission trends of various pollutants revealed that SO2emissions dominated the visibility degradation in eastern Chinawith NOx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playing ascending roles during the 2000s.  相似文献   
342.
本文首先通过对分子图的顶点和边着色得到染色分子图,借助于相对键长和点价来分别代替拓扑距离和顶点度并结合分子图的邻接和距离矩阵提出了一个用于表征含多重键,杂原子化合物的拓扑指数Xu。将该拓扑指数用于烷烃、不饱和链烃、芳烃及含硫化合物的热容的预测。得到了良好的结果,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当一致。该指数可望在QSPR/QSAR研究中作为一个有用的分子参数而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3.
生物过滤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被排放到大气中.VOCs以其来源广、危害大的特点而成为仅次于颗粒污染物的第二大大气污染物.大气中逐渐增加的VOCs已经成为当今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传统处理VOCs废气方法主要有燃烧、冷凝、吸附、吸收等.生物过滤法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处理大气量、可生化VOCs的废气处理技术.凭简单高效、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生物过滤法成为一简单、高效及具有前景的VOCs废气处理技术.本文对传统方法与生物过滤法进行了比较,并在综述生物过滤法处理VOCs废气的研究进展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分别对影响生物过滤法处理VOCs废气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底物VOCs性质、填料选择、填料湿度、pH值、营养、温度、微生物等进行总结和评述,对今后生物过滤法处理VOCs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44.
研究了在不同的介质中34种有机化合物对鲁米诺-二甲亚砜-氢氧化钠(luminol-DMSO-NaOH)流动注射体系化学发光的影响。发现其大部分能抑制或增强体系化学发光强度。并且抑制或增强化学发光强度的能力与化学发光体系的pH值以及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芳香环上功能基(-OH和-NH2)的数目、位置,取代基的电子效应等有关.讨论了化学发光强度抑制或增强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鲁米诺-二甲亚砜-氢氧化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具有测定酚类和芳胺类有机化合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345.
有机废气(VOC)处理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VOC的危害及各国对VOC控制的法规 继SO2、NOx和氟里昂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以下简称VOC)废气的污染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又一焦点。  相似文献   
346.
湿氧化改性多孔炭对低浓度苯和丁酮蒸汽的吸附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严重危害人体的身体健康 ,因而研究 VOC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了椰壳活性炭 (AC)和粘胶基活性炭纤维 (ACF)湿氧化处理后对低浓度 VOC苯和丁酮的吸附。 AC和 ACF分别用质量分数为 30 %和 5 0 %的 H2 O2 、浓 HNO3进行湿氧化处理。采用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和氮气容量法研究了 ACF,采用扫描电镜 (SEM)研究了 AC处理前后性质的变化。并利用热重分析仪 (TGA)研究了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丁酮和苯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 :ACF经 H2 O2 处理后具有活化作用 ,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都增加了 ,特别是用质量分数为 30 %的 H2 O2 处理后更有利于低浓度苯和丁酮的吸附 ;AC经湿氧化处理后 ,扫描电镜下呈现不同的微观形貌特征 ,质量分数为 30 %的 H2 O2 处理后 ,增强了对苯的吸附 ,减弱了对丁酮的吸附。  相似文献   
347.
《广西科学》2009,(3):276-276
日本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类型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有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是一种化合肽,可以使感染H5N1型禽流感鸡只的寿命延长。研究人员把10只刚感染H5N1型禽流感的鸡分成2个组,只给其中1个组(5只)注射他们开发的这种化合物,另一个组作为对照不注射化合物。  相似文献   
348.
《广西科学》2009,(3):301-301
近日IBM的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单个并五苯分子内所有原子的全家福。该分子看起来像蜂巢一般,呈栅格状。照片中,5个六边形碳环结构清晰可见,甚至连环绕碳环的氢原子也能看到。并五苯分子结构呈矩形,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由22个碳原子和14个氢原子组成。事实上,科学家拍摄的并五苯碳环之间的间隙非常狭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