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3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2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郭岸 《世界博览》2012,(12):84-84
正文澂明书画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可以在送礼活动中找到之所以产生的根源。中国究竟谁是同时代可比拟米开朗基罗的大师?在明代艺术史课堂上,学生们向英国艺术史学家柯律格提出了这个问题。柯律格回答说:"文徵明。"文徵明(1470~1559)几乎和米开朗基  相似文献   
52.
以徐渭的《四声猿》为代表的明代杂剧表现出浓厚的抒情色彩。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貌,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变迁,使杂剧的创作主体发生变化;2.阳明心学及南曲对徐谓等创作的深刻影响;3.由于社会归属感的缺失,杂剧成为文人群体表露心声的载体。  相似文献   
53.
郑怀魁,字辂思,别号·心葵.福建龙溪(今漳州)人.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浙江观察副使.与张燮等组织霞中社,为“霞中十三子”之一.有集多种,今仅存其弟爵魁所辑《葵圃存集》三十卷,此集中国各图书馆未见藏存,日本尊经阁所藏万历刻本或为海内外孤本.郑怀魁自来无谱,本谱据《葵圃存集》及怀魁友人张燮、蒋孟育、曹学俭、何乔远等人之集,加以编排纂辑而成.  相似文献   
54.
明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为由盛转衰与现代性因素生长。其由盛转衰主要表现为职业学校体系、官府手工业艺徒制等衰落以及小农经济对于科技的压抑。同时,四夷馆、西方科技、明代实学等现代性因素与职业教育整体由盛转衰相伴随。  相似文献   
55.
明代监察制度是在总结历代监察制度的基础之上发展、完善的,无论其组织机构、官员设置、职权范畴等都较为严密、科学,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其在260余年的明王朝中央集权统治中,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6.
积粮是救灾的物质基础。为积粮备灾,明政府不仅将预备仓积粮达标与否与地方官的考核、黜陟结合起来,而且采取了纳粟入监、纳粮任官、纳粮免考、纳米充吏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的采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救灾钱粮的筹集,却给明代吏治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李森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3):12-15,25
陈庆墓志为探讨明代兵部尚书陈经家族历史提供了珍贵金石文献资料。墓志由嘉靖朝内阁首辅李时撰文,涉及到当时许多高中级官员的姓名、职衔,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按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此墓志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相似文献   
58.
59.
沉寂近百年之后 ,明代书院重兴 ,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 ,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 ,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 ,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所罕见的现象。其次 ,乡村书院大量出现 ,它们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 ,讲求日用百姓之学 ,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面向平民是明代书院得以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政治因素是影响明代图书发行流通的重要原因.明代图书事业兴盛的政治原因有:明朝历代皇帝对图书事业有着浓厚兴趣,重视藏书和搜求古籍;采取了减免书籍税、推广学校教育等一些政策措施.这都极大地鼓励了明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