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针对三江平原某农业耕作区,运用地统计学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中Cu、Cd、Se、Cr、Ni、Zn、As、Hg 8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种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Cv在10.49%~49.23%之间,其空间分布各具特征;且在小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经过地统计分析得出Cu、Cr、Ni呈现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可能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Hg、As、Cd、Se、Zn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到土壤母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As、Cd、Se、Zn、Hg、Cu除了来源于自然因素外,也受低程度农业施肥等活动的影响;而Ni、Cr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和农业施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将主成分分析结果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C_0/(C_0+C)]为35.70%,大于25%,进一步说明土壤元素已受到耕作施肥、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合理安排工农业生产方式以保障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32.
为明晰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生长适应策略,探讨利用不同土壤处理方式调控植株幼苗生长发育和提高人工育苗效率的可能。将苗圃土壤分别设置为平床深耕、起垄和平床浅耕三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当年生胡杨幼苗生长季的生长动态和根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7月份是胡杨幼苗生长关键期,比根长能够作为反映其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土壤处理方式影响着胡杨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以及根系形态,深耕对幼苗根系生长有促进作用,这对胡杨苗圃土壤处理方式的选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3.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土壤风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风蚀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势在必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土壤风蚀农业区农田防治土壤风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层次决策模型。研究表明,人口压力、农民因素、政府因素与科技因素是制约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主要的四大因素,它们的权重值依次递减。由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策略,对于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将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3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对冬小麦根际土及非根际土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转化酶(SS)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ST,RT,NT)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土壤酶活性,能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覆盖处理(ST,NT)与传统耕作(CT)酶活性问差异达显著水平,RT与CT差异性不显著.与非根际土相比,根际土更能体现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35.
基于河南省56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公平理论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了河南省农户耕作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并按照农户家庭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耕作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部分受访农户的耕作获得感较低,仅有1/4左右的农户耕作获得感较高;(2)农户耕作获得感主要受与邻居种田相比、与外出务工相比两种境况的影响;(3)在纯农户、农业为主兼营其他、非农为主兼营农业3种类型农户中,随着非农比重的增加,农户的耕作获得感逐渐降低;(4)不同类型农户的耕作获得感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