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收缩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在饱和-风干失水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往往伴随着表面下陷和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桂林市农业科学院通过采样来测定甘蔗、梨树、大豆试验地的土壤收缩变化,并利用Soil Shrinkage Simulator(SSS)软件进行土壤收缩曲线的拟合和收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SSS软件能够较好地拟合实测数据(r0.97),土壤的收缩曲线整体结构是呈现"S"型;但不同试验地的土壤收缩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梨树地容重小,总孔隙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以及免耕的耕作方式使其土壤结构疏松,含水量较高,从而导致它的土壤收缩程度最大;但甘蔗地和大豆地收缩程度较为接近,这与原假设的不同作物类型下甘蔗地土壤收缩大于大豆地相反。一方面由于甘蔗地垄沟种植使得部分表层土壤容重加大;另一方面,垄沟中存储的水分直接入渗到下层土壤,对表层土壤水分的贡献不大,这些均导致甘蔗地表层土壤收缩相较于大豆地不明显。因此,除了土壤自身性质外,耕作方式对土壤收缩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现今,农民的食物产出量是50年前的3倍,而使用的土地仅仅比50年前多了12%,这都要归功于新技术以及更优良的耕作方式的应用。但全球各地的水平参差不齐。非洲农业研究论坛研究表明,非洲农民的个人实际产出量仅占全球平均个人产出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人都在与土壤贫瘠和气候干旱的斗争中勉强度日。帮助非洲和其他地区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耕作管理措施实施后,中国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内外已发表的55篇研究论文,通过Meta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与传统耕作相比较而言,免耕、深耕、少耕和浅耕措施对土壤呼吸、温度、水分、有机碳、碳氮比、容重、微生物数量和农作物产量影响显著。免耕和深耕条件下土壤呼吸分别减少了8.22%(P<0.05)和2.25%(P>0.05),少耕和浅耕条件下土壤呼吸分别增加了7.86%和4.67%,但没有达到统计水平(P>0.05)。农业耕作管理措施实施后,土壤呼吸的改变量与土壤温度、水分、碳氮比、容重、有机碳、微生物数量和农作物产量的改变量密切相关,且对农田土壤呼吸的贡献呈现出土壤理化性质(47%~96%)>土壤微环境因素(4%~19%)>生物因素(4%~13%)的趋势。结论 在中国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耕作管理措施实施后,农田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土壤碳氮比和土壤容重)的驱动,从固碳减排的角度而言,应该在中国旱作农田大力推广免耕措施。  相似文献   
34.
近几年来,广西在开展保护性耕地技术推广方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力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推广方式,投入了很多财力建设耕作示范基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还没有引起某些地区和单位对保护性耕地技术的足够重视,推广的力度、机具数量和发展面积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需要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水稻采取旱地育秧,用不同叶龄的旱育秧苗进行抛植,并与8叶1心(旱育大苗)单行单株栽插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4叶1心(小苗)至6叶1心(中苗)抛植,其群体结构合理,生长协调,农艺性状好,产量最高。在生产实践中,水稻旱育抛秧栽培应立足抛早、抛小。  相似文献   
3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发生的“黑风暴”引起了人们对改革传统耕作方法的重视。“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概念,但它被全世界所关注,它不仅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美国的保护性耕作起源是为了防止沙尘暴,将保护环境放在了第一位: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目的是培肥地力.澳大利亚由于土层薄,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水蚀风蚀,其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大国,人均占有耕地、水源不足,保护性耕作既有利于增产增收节约成本,又能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37.
38.
在危地马拉发现的西瓦尔遗址表明,在比玛雅文明鼎盛时的古典时期更早的前古典时期,当地就已经存在着大规模的都市文明了。在西瓦尔遗址可以看到一些证据,说明当时已经流行着与农业耕作有关的太阳神崇拜。科学家期待着由此逐步解开前古典时期的玛雅都市文明之谜。  相似文献   
39.
麦草覆盖技术具有促进小麦发育、调节地温、蓄水保墒的作用,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论述了麦草覆盖及其配套技术的操作要  相似文献   
40.
针对山西旱地面积大,干旱、地薄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探索粮食生产作物玉米增产的技术新途径,分别在不同生态区设点,对六种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结果进行灰色评估,量化处理,其结果证明,免耕整秸秆半覆盖为最佳耕作栽培方式,具有显的蓄水保墒,增肥改土,增产增收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