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0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7 毫秒
71.
2006年4-5月冬小麦孕穗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模拟光强(simulated photosynthetic radiation,SPR)下麦田杂草小花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小蓟(Cephalanoplos lapathifolium) 和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叶面温度(T_l)及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V_(pdl)).结果表明:3种杂草和冬小麦随光强增加P_n增大,小蓟和酸模叶蓼分别在SPR为700和1300 μmol·m~(-2)·s~(-1)出现光饱和,小花糖芥和冬小麦在模拟光强范围内没有出现光饱和.T_r、Gs随SPR增加响应趋势一致,冬小麦、小花糖芥呈上升趋势,小蓟下降,酸模叶蓼气孔导度对SPR反应不敏感,保持在0.3 mol·m~(-2)·s~(-1)左右,T_r保持在大约5.0 mmol H_2O·m~(-2)·s~(-1),显著高于冬小麦和其它杂草(p<0.05).冬小麦和小花糖芥T_1 和V_(pdl)随SPR增加变化较小,且高于小蓟和酸模叶蓼.模拟光强条件下小花糖芥与冬小麦的光合特性相似,是麦田自然资源的主要竞争者.  相似文献   
72.
以冀麦 2 8号为母本 ,原冬 3号为父本 ,杂交选育了适合于冀东、京津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唐 93 5 0 1 5。该品种具有抗寒、抗病、优质、高产等特性 ,一般产量为 6 0 0 0~ 70 0 0kg/hm2 ,最高产量可超过 75 0 0kg/hm2  相似文献   
73.
用灰色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 1 997~ 1 998年参加河北省中北部区域试验的 1 0个冬小麦新品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唐 93- 5 0 1 5、沧核 0 30的关联系数最高 ,分别为 0 85 43和 0 80 45 ,综合性状优良 ,综合评价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4.
全膜双垄沟播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兰 《甘肃科技》2011,27(19):183-185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栽培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显著缩短了旱区玉米生育前期,延长了生育中后期,整个生育期较对照缩短21d;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较不覆膜平播显著提高玉米平均干物重53.23%;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显著增大了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生物性状各指标、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耗水量,较不覆膜平播分别提高收后土壤水分88.83%、玉米产量29.24%和水分利用效率77.83%。表明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是干旱和半干旱山区发展玉米抗旱节水高产的有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5.
通过水、旱作对陆稻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陆稻在水作条件下生育期缩短,但灌浆时间经旱作延长1~8天,株高、最高苗、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旱作;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因品种略有高或低的差异;陆稻旱作时应增加播种量和提高移栽密度才能取得较好的产量;旱稻502、旱稻297和旱稻277适应于无充分水源保障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通过用多效唑对冬小麦浸种和各时期不同浓度的叶面喷施证明,在冬小麦上拔节期前4—5天,喷施多效唑196ppm为最合适。并从群体器官结构水平揭示了多效唑的作用,表现在能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厚度;稳定后期叶面积;改善产量因素结构。增产率小区试验(对照倒伏情况下)30.75%,大区试验为10.7—11.9%。  相似文献   
77.
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始建于1999年,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占地3620亩。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马铃薯、食用菌、规模养殖为主的产业化格局。同时在雨水资源的蓄集、贮存及利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园区日光温室除二分之一种植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栽培食用菌外,仍有相当一部分日光温室因缺少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实用技术和产品的支撑。使高效设施农业的增产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8.
以位山灌区监测的冬小麦品种泰农18号为例,采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精度验证,模拟不同灌水量、施肥量组合的一系列水肥方案,计算分析不同水肥方案时冬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水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优化水肥方案。结果表明:水、肥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效应;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灌水量为80 mm时达到最大值;在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利用效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施肥量达到220 kg/hm2后产量增幅变缓;综合考虑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确定总灌水量240 mm、施肥量220 kg/hm2为研究区最优水肥方案。  相似文献   
79.
徐希孺 《科学通报》1989,34(12):946-946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依靠逐级层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是不可能获得准确的冬小麦播种面积数据的,所以人们曾寄希望于借助遥感手段去解决问题。然而一个基本困难是:冬小麦的主要生长期仅一百余天,在这样短的生长期内,如果依靠地面分辨率较高的TM或SPOT卫星数据,那么由于它们的重复周期较长,不可能覆盖象一个省那样大的范围,只能获得个别地  相似文献   
80.
研究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籽粒饱满度、株高和单株产量可以作为小麦杂种早期(F2,F3)分离世代的综合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以这些指标为评价因素,在早代可以定量的估测组合的超亲或超标优势和组合内包含的单株类型比率,对于提高选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减少育种规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