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5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304篇
系统科学   429篇
丛书文集   287篇
教育与普及   209篇
理论与方法论   65篇
现状及发展   51篇
综合类   734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75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510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617篇
  2007年   492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西部铁路轨道基础不均匀沉降、路基冻胀及活动断裂带等特殊地段,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聚氨酯固化道床轨道与双块式无砟轨道的计算模型,计算并分析在不均匀沉降、上拱及断层这3种基础变形作用下聚氨酯固化道床轨道和双块式无砟轨道这2种轨道结构的变形规律,同时,对比分析这2种轨道结构的维修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双块式无砟轨道,聚氨酯固化道床轨道对3种基础变形的跟随性更强,离缝现象出现的概率偏小,同时,离缝值也更小;对于工程及环境条件恶劣的西部铁路的维修作业,聚氨酯固化道床轨道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部分无黏结及锚固系统失效对后张预应力梁受力性能的影响,以4根后张法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为试验对象,分析后张法预应力梁在相同无黏结率下,跨中、梁端部分无黏结以及锚固系统失效时的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延性等指标和抗弯性能的变化规律。基于部分无黏结预应力梁的试验结果,采用考虑锚固失效损失的截面应变协调黏结折减系数计算抗弯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无黏结与锚固失效均降低试验梁的抗裂性能;在锚具失效条件下,跨中纯弯段无黏结显著降低试验梁的刚度和承载力,而梁端无黏结对梁刚度影响较小,承载力略降低;在锚固失效下,跨中段无黏结和梁端无黏结的梁与正常状态下的梁相比,延性指标分别提高6.3%和21.1%;在加载过程中,跨中控制截面满足平截面假定;采用考虑锚固失效损失的截面应变协调黏结折减系数计算抗弯承载力与试验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产品外观设计所传达的感知差异,建立客观的图像评价体系,提出利用生成对抗网络,建立无参考图像评价模型.首先,根据产品外观设计对消费者视觉感知差异的影响,提出将消费者的情感感知差异,作为中间变量进行建模分析.其次,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结合感知差异,建立无参考图像评价模型,并对生成网络、判别网络以及图像质量评价网络进行设计.实验表明,设计模型的评价分数高于0.93,与常用算法相比,设计方法对不同失真类型的图像有更优异的评价效果.对产品外观的输出结果显示,模型的输出误差更小,预测准确性优于传统评价模型的效果.研究为建立基于视觉传达下的客观图像评价系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4.
为分析黏土砾石层中隧洞开挖时周围土体中拱效应的发展规律,基于离散元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含石率下土体的位移发展过程,分析了隧洞从开挖到塌方结束过程中应力变化曲线,验证了动态压力拱理论在黏土砾石层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隧洞顶部的土体位移最大,越靠近隧洞两端越小,受扰动区域的沉降最大值随含石率增加而减小,同时更集中在隧洞顶部;隧洞开挖后,应力变化过程主要分为成拱阶段、坍塌阶段以及稳定阶段,隧洞周围土体的应力呈现环向应力增加、径向应力减小的趋势,在隧洞边墙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通过应力张量十字架来反映土体的应力大小与方向,展示了塌落拱与开挖时步的关系,清楚地显示了拱效应在黏土砾石层中的形态,揭示了拱效应由成型到消失的变化机理,验证了动态压力拱理论在黏土砾石层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5.
李昆  赵理  汪光  客汉宸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3):14258-14265
三级无刷交流发电机系统运行过程复杂,很难用明确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其PID参数的优化过程需要用模型的运行结果(而不是简单数学公式计算)来确定,这就导致传统的优化算法因仿真过程时间过长而不可行。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适应度继承的遗传算法。该算法首先将PID参数定义为种群内的个体,将上升时间及调节时间组合定义为优化目标,接着在寻优过程中将种群聚类为P个子类,对子类中精英个体利用航空发电机仿真模型运行结果进行适应度计算,对非精英个体利用日志分析器进行适应度估计,最后利用适应度值来对种群内个体进行下一轮循环的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从而实现了估计值与精确值的结合、提高了利用仿真工具进行PID参数优化的效率。仿真分析表明,在保证寻优质量的前提下,提出的基于适应度继承的遗传算法能显著缩短寻优时间,为航空发电机系统仿真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动态电压调节器(DVR)与模块化多电平转换器(MMC)组合的MMC-DVR可用于解决中高电压的动态电压补偿问题。但当电网电压不平衡较大时,采用传统的PID控制或者单一的无源性控制(PBC)或单一的滑模控制(SMC)均难以很好地对动态电压进行补偿控制。为此,提出了PBC+SMC两种控制方法的混合控制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动态电压补偿问题。首先,推导出不平衡电网下MMC-DVR的数学模型;接着,针对目前控制方法存在问题,提出了PBC与SMC的混合控制策略用于MMC-DVR的动态电压补偿,解决了单一PBC控制方法的难以精确控制、响应速度慢、补偿效果不佳等问题;最后,在实验平台上将本文的PBC+SMC控制与PBC、PID两种控制进行实验效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MMC-DVR混合控制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自动补偿动态电压,且该系统具有鲁棒性强、控制精度高等特点,从而验证了本文混合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7.
为了克服传统雷达故障检测方法对专家经验依赖性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容易造成过度检修、无法对退化故障进行提前告警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更新神经网络的无监督雷达退化故障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微波测量设备采集峰值功率和工作频率历史数据,其次利用动态更新神经网络对历史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并预测后续数据,最后采用孤立森林方法对预测数据进行无监督故障检测,以此实现雷达退化故障预测并提前告警。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至少提前10个时间步(100 min)预测退化故障并实时告警,能够在小样本、无故障样本、无特征提取、无人工阈值的情况下实现雷达退化故障预测。  相似文献   
998.
主循环钠泵辅助电机执行在事故情况下带动主泵运转,以排出堆芯余热的安全功能。若事故情况下辅助电机发生故障,则可能给整个反应堆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绕组是辅助电机的关键部件和薄弱环节。为评价主循环钠泵辅助电机绕组可靠度,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可靠性试验;在恒定应力加速试验中,无失效产生,继而进行步进应力加速试验,得到了关于产品极限应力的信息。基于有限的试验信息,给出了一种利用产品极限应力计算得到产品的激活能,从而进行辅助电机绕组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良好,且符合工程经验,验证了辅助电机寿命可靠度满足系统要求。同时,论文提出的方法对高可靠性产品无失效数据的可靠度评估提供一种参考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在无隔水管海底泵举升系统(riserless mud recovery system, RMR)钻井中,当钻井泵停止工作时,可能会发生U型管效应,而U型管效应的发生势必会导致井底压力处于不平衡状,发生溢流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为了能够在U型管效应发生期间,对井底压力进行控制,保持井眼稳定,通过建立RMR系统在停泵工况下的U型管效应环空返速数学模型,对RMR系统在该期间的环空返速和井底压力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在恒定井底压力下海底泵入口压力和海底泵出口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底泵入口流量越小,可调区间越大;钻井泵停泵前流量越大,维持井底压力恒定下的时间越短,钻井泵停泵前27、32、37、42 L/s时流量可调的截止时间分别为21、19、18、16 min。形成了适用于RMR系统在该期间进行井底压力控制的流量调节方法,为实际作业时的井控方法和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00.
尖端生长型软体机器人是一类新型的软体机器人,其制作简单、成本低,通过压力驱动主体外翻实现机器人的"生长",且具有运动过程中无环境阻力的独特优势,在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机器人的变刚度控制、大范围变形检测及精准控制是软体机器人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围绕提出的软体机器人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从机器人灵感来源、基本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