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的积极意义,指出了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的几种形式,阐明了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2.
根据我国票据法对票据丧失的救济制度的规定,票据救济制度与票据善意取得制度之间存在冲突与协同。因此,只有确保票据救济制度与票据善意取得制度两项制度的协调统一,才有利于票据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最终得以促进票据的流通。  相似文献   
33.
取得时效制度是传统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有利于确定诉讼时效期满物的权利归属问题,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有取得时效的规定。我国《民法通则》仅有诉讼时效的规定,没有规定取得时效,这种现象已经不符合我国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实践表明,在我国建立取得时效制度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探讨民法草案中的取得时效制度,对完善即将出台的我国物权立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确定物的归属是物权法的根本所在,而对于政治经济意义重大的不动产来讲,确定其权属就更为重要。目前,学界对于不动产的取得,都采取法律行为取得为一般方式,对不动产适用非法律行为取得则众说纷纭。对不动产非法律行为取得方式中先占、时效、附合、善意取得等,虽尚存争议,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5.
证据的取得,根据适用法律的正确与否,分为合法取得和非法取,所的合法取得是与刑事诉讼法法律价值相统一的;语气的非法取得是与刑事诉讼法法律价值相冲突的。证据的取得无论是合法还是非法,都直接体现着刑事诉讼法的法律价值。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完成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实现现代法律的最高价值--自由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必须探寻排除语气非法取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6.
现代社会人因生活节奏的加快而离不开使用机动车。但是使用机动车带来不少问题。其问题之一为机动车事故。关于机动车事故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好意同乘。本文通过对韩国法中的好意同乘理论、判例、各国立法例的研究,介绍和分析韩国法中的好意同乘。  相似文献   
37.
9月 27日下午,本刊辑编部召开庄谈会,纪念学报册刊互千淘牟。出席座谈会的有本刊编斡部全体捣斡人员和工作人员,庄谈会由学报主编何桂嘉同志主持。 与会同志回顾了学报创刊三十年来走过的道路,认真总结了经验。一致认为,我校学报于1956年10月创刊至今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校党委的关怀和领导下,在广大作者、读者以及我校印刷厂等单位的热倩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报作为学术成果的园地,学术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养的阵地,对繁荣学术,提高我校教学、科研水平都太了积板哟促进作用。首先,学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学报…  相似文献   
38.
王轶先生在《民法价值判断问题的实体性论证规则——以中国民法学的学术实践为背景》一文中提出了两项实体性论证规则:没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应当坚持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对待;在没有足够充分且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不得主张限制民事主体的自由。笔者就这两项实体性论证规则进行了分析和评判,并顺用这两项规则对善意取得制度和物权行为制度进行了实体性论证分析,从另一方面得出了不同于王轶先生的民法价值判断:物权抽象性原则优于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东川区多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取得的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工程标准静态运行,工程实施压力大、成果巩固难;2立地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3群众认识不够,影响工程建设;4生态环境相对特殊,造林难度大;5基础施建设滞后,影响东川区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6管护森林资源的任务繁重,管护人员年龄偏大,待遇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高工程单位投入标准,提高育苗和造林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提高管护人员待遇等对策。  相似文献   
40.
物权行为理论自产生之日起便备受质疑。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是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质疑,也主要体现为对这两大原则的论争。法国、德国、日本、瑞士对物权行为采取了不同的立法例。中国实证法已认可了物权行为理论,如《物权法》以实体法形式确立了物债二分的体例,《民事案例案由规定》则从司法政策角度明确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但中国立法中有关物权行为的规定存在模糊性和混乱性,对此,有待于在未来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