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福州地区乡村的382例成年汉族人进行12项围度值(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的测量,分析闽东语族群的乡村汉族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族群的6项围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12项围度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男性除上肢的3项围度值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女性除头围、大腿围和小腿围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围度特征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女性接近于我国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242.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方式,他们在网络空间里因学习、沟通、交友、购物、经营、娱乐等而加入各类"虚拟社群"(即网络族群)。从族群视角看,大学生网络族群已经成为网络世界最值得关注的新型学生组合形式之一。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自己的社交圈,有自己的社区地位。通过调查福建省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了解大学生群体选择和运用网络族群的现状、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具有较强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243.
本文认为李约琴难题是一个问题集,任何拆解它的解答都是不合理的。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蕴涵着十分重要的关于科学观,科学史观和科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问题。对于它的解答应该从广阔的中西社会文化语境的比较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244.
以澳泰族群的遗传结构为例,阐述了分子人类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及时人类学作为基础学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45.
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近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学界就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但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与争议。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关于“民族”与“族群”的概念之争。  相似文献   
246.
以中国西南地区彝族(Sani)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装饰被使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以探讨“民族”是如何被装点在民族旅游活动当中的。  相似文献   
247.
粤东客家地区几个族群互动研究案例表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或称原生论)与情境论(或称工具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虽说是基于语言、血缘、习俗等文化特质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以族群的互动为前提的。同时,粤东地区的调查点还说明,经过认同与互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族群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248.
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方学界有关这一术语的部分定义入手 ,从中抽取其普遍的要素进行应用性的分析 ,将这一术语的含义和应用限定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范畴 ,并通过图式化的说明 ,就西方国家释义和应用这一术语的情况进行了辨识 ,以期为该术语在“本土化”(族群 )过程中如何理解其含义和怎样把握其应用的边界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背景  相似文献   
249.
最近读到《问难“族群”》一文 ,其中多处针对笔者的几篇文章提出了评议和“指正”,应该算是对笔者几篇文章的一个回应 ,这是令人高兴的。然而 ,仔细读后 ,又颇为失望 ,“问难”一文所质疑的着眼点并未涉及笔者文章的实质内容 ,除了一些“大而化之”的评论外 ,但凡触及具体问题不是对笔者原文的“误读”(或“未读”)就是“误批”。惟一令人感到需要回应的问题 ,是“问难”作者针对笔者文章中质疑“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而提出的新论断。为此 ,笔者决定就“问难”一文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250.
赫哲族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具有高度重合的特征。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 ,赫哲族所面临的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族群文化”问题 ,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强制性“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如何选择和实施代价小、痛苦少、条件方便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方案 ,并基于此发展出新的文化 ,才是赫哲族当前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