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9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168篇
教育与普及   1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5篇
现状及发展   18篇
综合类   30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营养液组份检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动态矩阵控制引入营养液组份控制领域,并提出一种“模型改造”的方法:将激励信号引入非自衡对象,使其变为一阶稳定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动态矩阵控制可以将营养液中的各组份浓度控制在设定值.  相似文献   
92.
有益微生物在暗尾东方鲀纯养殖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噬菌蛭弧菌和光合细菌结合使用对暗尾东方鲀养殖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有效提高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对暗尾东方鲀也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25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2个数量级,70d后实验组比对照组池塘中的细菌总数少3个数量级;25d后对照组COD为6.45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COD分别为4.66、4.46、4.38mg/L;25d后对照组NH3-N为0.53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38、0.35、0.34mg/L;90d后对照组NH3-N为0.52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25、0.23、0.22mg/L;25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的NH3-N分别为0.014、0.012、0.010mg/L,90d后对照组硫化物为0.018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实验组的硫化物分别为0.009、0.008、0.007mg/L。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的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3%、7.6%、7.4%:使用噬菌蛭弧菌浓度为3、5、10mL/m^3及光合细菌皆为5mL/m^3,实验组暗尾东方鲀分别比对照组平均净增长12、17、15g。  相似文献   
93.
研究了用UV/草酸高铁铵/H2O2体系光降解一种碱性阳离子染料—碱性品红.考察了初始pH、H2O2浓度、草酸高铁铵浓度、碱性品红浓度对碱性品红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性品红降解的最佳初始pH为1.60—2.20,最佳初始H2O2浓度为10.0mmol/L;草酸高铁铵的浓度在0.1~1.0mmol/L时,碱性品红的降解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高于1.0mmol/L时,则降解率相差不大;碱性品红的初始浓度增大,降解率减小,而实际降解的浓度则增加;碱性品红的浓度在低和高时,降解动力学过程不一致:随降解的进行,碱性品红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迅速消失,而降解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吸收峰却消失很慢.  相似文献   
94.
虚拟仪器技术在矿井瓦斯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瓦斯监测的测试指度,提高测试精度,将虚拟仪器(Ⅵ)技术应用于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利用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开发平台,研制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矿井瓦斯监测装置,其性能优于传统测试仪器.论述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硬件软件组成及其设计思想,将瓦斯监测技术的开发重点由过去的硬件设计转向数字化测量的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95.
萘对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萘对不同粒径蓝藻的胁迫效应,采用5组不同质量浓度萘(0、0.01 mg/L、0.1 mg/L、1 mg/L、10 mg/L)分别对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PCC7806)进行为期7 d的处理,分析不同浓度萘处理下,藻细胞浓度、叶绿素a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探究不同浓度萘处理对2种藻的生长及生理影响。结果表明:(a)整个处理周期内,聚球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其叶绿素a含量减小了3.9%~40.4%;(b)聚球藻的潜在光合作用能力、光合作用速率均有所减弱,但其耐受强光的能力有所增强,说明聚球藻对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c)萘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其潜在光合作用能力,但抑制了其细胞内叶绿素a的合成。  相似文献   
96.
几种浸出方法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提率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废弃化工厂产生的铬渣,采集的铬污染土壤及配制的铅污染土壤为样品,对比了国内和美国环保几种常见浸出方法的浸出浓度、浸提率并提出相关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如Cr~(3+)和Pb~(2+))的浸提率主要受到重金属的存在形态、H~+离子的离子交换作用和固态基质的酸蚀这3种因素影响,通常固态基质酸蚀作用影响较大,pH越低,浸出率越高;阴离子(如CrO_4~(2-))的浸提率主要受到OH~-离子的离子交换作用和固态基质的酸蚀2种因素影响,通常固态基质的酸蚀影响大于OH-离子的离子交换作用;浸出浓度同时受浸提率和液固比的影响,可能导致出现高浸提率、低浸出浓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97.
为了指导铀矿排风井周边地表环境的辐射防护设计,基于放射性气态流出物大气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建立了铀矿排风井周边地表年均氡浓度以及公众个人年有效剂量的数学计算模型,研究了排风井气态流出物初始氡浓度、排风风量和源强对排风井周边地表1 km范围内年均氡浓度以及公众个人年有效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年均氡浓度和公众个人年有效剂量的最大值随气态流出物初始氡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排风风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值离井口的距离和氡致辐射的影响范围随初始氡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排风风量的增加而减小;相同源强下,最大值随气态流出物的初始氡浓度增加而增大,随排风风量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值离井口的距离随排风风量的增加而增大.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铀矿排风井周边的辐射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98.
准确的PM_(2.5)浓度预测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提高空气质量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PM_(2.5)浓度序列的随机性、非线性以及非平稳性等特征增加了对其准确预测的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层分解技术和改进极限学习机(ELM)模型的PM_(2.5)浓度预测方法,该方法融合了快速集成经验模态分解(FEEMD)和变分模态分解(VMD)两种分解技术以及经过差分演化(DE)算法优化的ELM模型.为了验证所提出预测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使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和石家庄市的PM2.5浓度序列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单层分解技术,本文提出的二层分解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PM2.5浓度序列的非线性及非平稳性特征;2)基于二层分解技术的DE-ELM预测模型可以显著提高PM_(2.5)浓度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9.
为探究富氧度和粒子浓度对硅橡胶绝热材料烧蚀行为影响机理间的联系,基于自主研发的氧-煤油烧蚀试验系统,对某型硅橡胶基绝热材料进行了烧蚀试验。试验共设计有0%、5%、9%、15%、20%5组富氧度条件,每组均设置4%、6%、8%、10%4类粒子浓度,试验后测算各试样烧蚀率,并绘制了烧蚀率、富氧度和粒子浓度的三维曲面图,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试样进行微观形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当富氧度一定时,随粒子浓度的增加,材料的2类烧蚀率均有所增大;而粒子浓度不变时,材料烧蚀率随富氧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9%左右达到极值;粒子浓度直接影响材料表面的机械受力状况;富氧度影响材料中SiO_2的生成速率,在低富氧度条件下,SiO_2的生成析出量无法全面包裹保护纤维,致使烧蚀率略有上升;而在高富氧度条件下,生成的SiO_2附着在纤维丝表面加强了耐冲蚀性能,减缓了粒子破坏;粒子浓度对材料烧蚀行为的影响大于富氧度对材料烧蚀行为的影响,在开展的实验条件下,约是富氧度影响的5倍。  相似文献   
100.
泥层高度和底流浓度是深锥浓密机最为重要的两个参数,因此有必要研究底流浓度随泥层高度的变化规律.采用自制小型深锥浓密机,对尾矿非连续/连续动态压密过程进行了物理实验;借助于有效孔隙比与泥层压强间遵循的Power函数关系,结合对尾矿颗粒的受力分析,推导出了底流浓度与泥层高度的数学模型,揭示了浓密机底流浓度与泥层高度的内在关系,并从尾矿颗粒空间结构的角度解释了该模型的变化规律;结合矿山生产对于底流浓度的要求,应用该数学模型,为其推荐了泥层高度的合理范围,验证了底流浓度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为深锥浓密机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