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123篇
教育与普及   1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0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3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603篇
  2007年   545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足球运动作为世界上最吸引观众的运动项目,它的美学特征通过它在运动中将体育美的自然美、意志品质美、技术战术美、戏剧美这些体育美的核心显现出来.足球竞赛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其心理特征主要是"求奇"、"求新"、"求异"、"求佳"和"求胜".  相似文献   
72.
学会新闻     
《科技导报(北京)》2007,25(22):15-15
中国正从数学大国走向数学强国;生命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信息科学将从“经典”时代跨越到“量子”时代;我国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营养科研应针对国民营养与健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3.
《科技导报(北京)》2007,25(21):87-87
办刊宗旨本刊刊登研究性和原创性学术论文,提供前沿科技新闻;涵盖科学技术各个专业,关注科技人员需要;重视研究开发创  相似文献   
74.
本文作者摒除对陶渊明诗的传统分类法,不从内容题材上划分,而从作品的情感、意绪角度划分陶诗为亲情、友情、怀古之情、人生感慨、生命与自然体验等类。从对种类情感体验的诗作的统计看,陶诗在总体意绪上体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基调。这一基调的成因主要是魏晋时代人生哲学上人的觉醒主题的高涨,及陶公为卫护安全生存和人格独立完整而选择的孤独寂寞的人生之旅的影响。人的渺小,卫护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艰难,人类对自然法则的无法超越,使陶公深刻地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慨。对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追求,对自然法则超越的欲求,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在陶公时代均无法实现。因而陶诗的孤寂情调是一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生体验,这也正是其诗深刻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5.
艺术审美意境中具体而生动的“境”,在音乐教育中具有净心境、选奇境、创意境、设情境、置问境的教育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76.
系统地阐述了商品美学定量化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为商品美学定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7.
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参考中央和各地、市及国外电视新闻,提出在新闻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形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8.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79.
名记者作为记者中的精英分子,他们不仅和其他普通记者一样奔波在新闻现场,而且凭其出色的业务素养和道德素质为读者提供最具价值的新闻信息。名记者在新闻资源的利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发展,以及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等方面,都以自身的努力体现了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0.
法制新闻专业教育,是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新闻与传媒工作者,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学基本知识、新闻学原理、基本采写技能和基本价值观,使学生获得系统地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