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赵呈天  张瑜  苏颖  孟安明 《科学通报》2002,47(17):1317-1321
纤黏连蛋白是脊椎动物血浆和许多组织的胞外基质中的主要蛋白,在细胞黏连、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离鉴定了斑马鱼的一种新型纤黏连蛋白剪接体FN3,原位杂交表明,其mRNA特异性地存在于前体节中胚层和新形成的体节中,而其在成熟体中的表达量下降。在胚胎中易位表达SHH(sonic hedgehog),导致FN3的表达量下降。在缺失脊索的flh突变体胚胎中,FN3的表达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FN3可能在体节的形成中起作用,而在体节分化时需受到来自中轴组织的信号的抑制。  相似文献   
42.
为探究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 EES)联合处理在环境剂量下对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繁殖行为的影响,设置对照组(水体中无EES)、EE2-low组(水体中含5.55 ng·L-1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inylestradiol, EE2))、EE2-high组(水体中含11.1 ng·L-1EE2)和EES组(水体中含62.2 ng·L-1壬基酚、250 ng·L-1双酚A、4.56 ng·L-1雌酮、5.53 ng·L-1雌二醇和39.6 ng·L-1雌三醇,上述所有EES质量浓度均为环境剂量),对雄性斑马鱼连续进行EES暴露处理60 d,然后引入未经EES暴露处理的雌性斑马鱼与之进行配对繁殖,最后对它们与繁殖行为相关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E2-low组雌、雄性斑马鱼单独和同时进入产卵区的时间及追逐频次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EES-high组和EES组雌、...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究除草剂唑草酮对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的环境毒性效应。在实验室模拟试验系统内,利用斑马鱼和非洲爪蟾蝌蚪测试了95%唑草酮原药的急性毒性,并评价其毒性等级。结果显示,95%唑草酮原药对斑马鱼、非洲爪蟾的急性毒性96 h-LC50分别为4.40 mg/L、7.14 mg/L,毒性等级均为中等。95%唑草酮原药对两种试验生物均具有中等毒性,表明唑草酮暴露后可能引起造成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的毒性危害,在两栖类生物丰富或自然保护区域应避免使用。产品于使用后应注意加强田水管理,避免溢入水体;同时应避免器具、外包装直接接触水体,以减轻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的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44.
为了探讨不同温度和光照周期条件下,酰胺类除草剂对鱼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影响.以斑马鱼胚胎为实验模型,将其急性暴露于致死浓度的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中72 h,测定它们的LC50值;进一步的,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周期条件下,将胚胎暴露于亚致死浓度的酰胺类除草剂中研究其对胚胎与先天性免疫系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酰胺类除草剂急性毒性大小为丁草胺>乙草胺>甲草胺,温度和光照周期会显著影响酰胺类除草剂介导的与先天性免疫相关基因(Interleukin-1 beta(IL-1β),interleukin-8(IL-8)CC-chemokine(CC-chem)和CXCL-cc)的表达量.此外,双因素方差分析揭示:在乙草胺诱导IL-1β表达和丁草胺诱导IL-8表达中,暴露溶液浓度和温度-光照周期之间存在显著的联合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光照和温度会改变酰胺类除草剂对斑马鱼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Spr2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中胚层和外胚层中表达,它可以通过调控Fgf信号通路来调控斑马鱼中胚层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揭示Spr2调控Fgf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本文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斑马鱼早期胚胎cDNA文库中筛选可能与Spr2相互作用的蛋白,以酵母融合的方法在6.3×106个转化子中筛选到78个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后最终得到Pairedboxgene6a、mSin3A-associatedprotein130等11种可能与Spr2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结果分析推测Spr2可能通过fgf8参与Fgf信号通路的调控.  相似文献   
46.
为了获得具有预防及缓解鱼类脂肪肝作用的益生菌,以从半滑舌鳎肠道中分离出的13株水产动物肠道菌为实验菌株,通过体外产胆盐水解酶能力检测,获得产胆盐水解酶能力较强的菌株.将13株菌株进行斑马鱼的饲喂与浸浴实验,测定斑马鱼的体质量和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并进行肝脏油红O染色切片观察,对于可高效降解斑马鱼肝脏脂肪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显示,菌株ND-1和U3的产胆盐水解酶能力最强,其次是菌株SC-03和YA6.菌株ND-1和YA6的胆固醇去除率分别为89.76%和89.69%;菌株M4和U3的胆固醇去除率分别为80.26%和76.39%.菌株YZ-02、U2、SC-04和ND-1可以减轻斑马鱼的体质量,菌株SC-01、YZ-02、U3和SH-1可以降低斑马鱼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含量,菌株YZ-01、ND-1和U3可有效缓解斑马鱼肝脏中脂滴的沉积.综合来看,菌株U3和ND-1对斑马鱼肝脏脂肪肝的降脂效果最好,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ND-1可与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 strain Y15, JX134628)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菌株...  相似文献   
47.
PCBs 对斑马鱼鳃及肝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进一步了解PCBs对人类健康及生存的直接影响 ,作者对暴露在 50 μg/L质量浓度的PCBs水中的实验斑马鱼的鳃、肝脏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实验斑马鱼 (Brachydaniorerio) ,体长 2 8- 3 5cm ,体质量 0 3 - 0 4g,在水族箱暂养 1 0d后活体取样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活鱼分别取其肝脏及鳃并用 4%戊二醛溶液和 1 %锇酸双固定 ,0 2mol磷酸缓冲液 (pH7 4)冲洗 ,各级乙醇脱水 ,环氧丙烷透明 ,Epon 81 2包埋 ,LKB - 5型超薄切片机切片 ,醋酸铀及Reynold…  相似文献   
48.
视神经损伤引起斑马鱼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石蜡连续切片苏木精染色法,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夹伤和切断视神经后,斑马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损伤视神经7~21d后,上述3种细胞的细胞核密度均呈减少趋势,节细胞减少的比率大于感光细胞,而感光细胞中视锥细胞所受影响比视杆细胞更为明显;在夹伤和切断视神经两种情况中,后者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核密度的减少更为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损伤视神经不但影响与其相连的神经节细胞,而且可逆向跨神经元地影响感光细胞的变化。由上述结果推测,由于损伤视神经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失去靶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神经细胞密度减少是视网膜中神经细胞凋亡的表现。  相似文献   
49.
氨氮对斑马鱼2种代谢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斑马鱼(Brachyclanio rerio)为实验材料,用氯化铵模拟水体中氨氮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得到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6,114,105,101 mg/L.在96 h LC50以下,设6个质量浓度梯度,进行24 h氨氮胁迫,之后测定斑马鱼不同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ase),腺三磷酸酶(ATPase)活性.结果表明,各类酶活的变化与氨氮质量浓度都呈一定相关性,随着氨氮质量浓度增大,ATP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CAT酶呈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50.
目的:本研究利用解析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I-MSI)技术和斑马鱼模式动物分析异甜菊醇类化合物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并分析其对神经细胞的抗缺氧保护作用.方法:以异甜菊醇钠(STVNa)及其衍生物(K-9)为目标小分子化合物,以斑马鱼为实验动物,通过浸泡给药,冷冻切片,利用DESI-MSI技术分析目标化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化合物的入脑情况;用OGD/R细胞模型检测其抗缺氧神经细胞保护活性.结果:质谱成像结果显示STVNa及K-9的离子信号在斑马鱼体内分布不同,前者整体分布较为均匀,后者更集中于眼部、脑部、腹鳍、尾鳍等特定器官或部位.细胞活性结果显示K-9具备不逊于STVNa的抗缺氧再灌注的神经细胞保护活性.结论:利用DESI-MSI技术和斑马鱼模式动物研究异甜菊醇类化合物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为中枢神经药物研发初筛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