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58篇
系统科学   39篇
丛书文集   244篇
教育与普及   20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2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7668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464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559篇
  2011年   675篇
  2010年   621篇
  2009年   635篇
  2008年   687篇
  2007年   569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2.
权海霞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6):138-138,137
通过对热熔型道路标线涂料的产生发展、原材料的使用原则及施工现状的介绍,阐述了甘肃省公路热熔型道路标线实施的现况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3.
书信体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重要的文论形式。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数量多,内容涉及面广,问题意识突出,形式灵活多变,成为明代众多文学流派传播文学观点的重要途径。对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的探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4.
从审美符号的构成方式、审美符号的形式特征、审美符号的内容来源等三个方面论析了符号学文艺理论的包容性。指出审美符号作为一种有主体精神介入的动态存在,囊括了文学的范畴,促进了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65.
确立于明代的八股文,对明清文人和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既带给文人荣华富贵的梦想,也给他们带来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焦虑。其程式化、格式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独创性和个性的发挥,影响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后世才子背离八股文写作从而获得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6.
论者一般认为,元代馆阁诗人群体是在“元四家”时期才形成的。但据现存“雪堂雅集”等资料考证,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个以馆阁文人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已经形成,并开始活跃在元代诗坛之上,支撑着元初诗坛局面,维系着诗坛命脉,引领着元代诗坛的走向,延续着元代诗坛以馆阁文人为主流的发展趋向,对有元一代馆阁诗人占据诗坛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67.
剖析了自由联想由心理治疗方法转换成文学叙事手法的外在技术因素和内在实质,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用多元主体观理论探讨了比较文学中的学科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68.
积极发挥后发优势,加速自主创新,是提升技术实力的突破点。如果发展中国家依靠自己的发明来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的主要意义。本期介绍的三家企业就是在技术后发技术的实现中发挥企业在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努力使企业走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9.
文学史问题涉及到对于文学的历史角度的理解。这里历史不能仅看作时间的变化过程,历史实际上是在时间的变化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的变化的过程。这里,变化过程作为一个实际发生的事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保有基本的共识;可是,它作为一种带有评价、阐释意味的对象,则站在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上就会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文学史来说,因为所接触的对象是文学,而文学是涉及到情感、心灵层面的,研究文学的人需要在研究中保有理智的同时。也还需要有最初的也是最终意义上的情感的把握,这样,对于同样的文学史的事实,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描述和评价。在这样的文学史的现状面前,就需要有理论来面对、梳理和陈述。 以下的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学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张荣翼的《意义蜕蚀和经典化》,论说文学文本在文学史中的变化规律,其中意义蜕蚀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作品发表之后就开始经历一个逐渐被人淡忘的过程,可是有少数作品可以摆脱这样的宿命,成为不同时代共同尊崇的对象,那么这样一种看似悖反的现象其实在背后都有着一种背离当时创作的状况存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现象背后的共同点就算得到了一个解释。李松的《文学史研究的互文性视角》,强调从互文性的、对话的视角看待文学史,尝试说明以一种跨文化的文本研究来解释文学史,论文中论说的文本的交互性和生产性这样两个角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尹小玲《文学史叙述与权力控制》,从话语秩序的建构有着权力的参与这一角度来理解文学史的叙述功能,其中对于文学史选取材料的问题和文学史的经典化问题的论说,对于当今的文学史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种意见。夏宏更倾向于从比较具体的文学史问题来切入文学史的理论,他的文章标题为《长恨此身非我有——从苏轼看文学史对思想史规约的漫溢》,在他看来,文学史的各种教材专著中,往往首先给作者一种思想定位,然后以此定位来解释其作品,而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是误解和曲解了作品本身的鲜活的含义,结合到文学理论中所谓“形象大于思想”这样的说法,应该说夏宏之说不无道理,而阅读他对于苏轼的创作的分析,还是可以给予人一些启发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0.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