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52篇
教育与普及   1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41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883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508篇
  2013年   544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818篇
  2010年   832篇
  2009年   914篇
  2008年   938篇
  2007年   803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337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7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介绍了体育信息研究的历史,阐述了体育信息学与体育情报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针对传统的翻译标准"忠实"、"等值"无法解释新闻翻译中必要的摘译、编译等现象,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H. J.弗米尔 (H. J. Vermeer) 提出的"目的论"为切入点,探讨了目的论在新闻翻译中的应用,目的论的提出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分子民间立场、民间文化形态、民间审美形态、民间隐形结构等一系列学术范畴的建立,突破了文学史叙述在知识分子/政治意识形态、传统/现代等二元结构上的局限,拓展了文学研究的多维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34.
现代派文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然而它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从现代文学派的美丑观念、英雄观念和战争观念看,现代派文学有时代发展的足迹,它是从文学史上审美观念继承、发展、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35.
36.
我国自汉代以来的近两千年间,经过多次翻译活动产生的翻译语言在汉语文学语言中留下的印迹是极为明显的.本文通过对翻译语言词汇及语法不尽全面的论述,使读者意识到:翻译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汉语文学语言在历史性地兼收了某些翻译语言的成分之后,无论是在其表意范畴或是在其表述系统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们较之于传统语言更全面也更精密.  相似文献   
37.
英语科技文章翻译中的“同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本文对“工厂”用词factory、plant、mill、works、house、yard等词及“防、抗、耐”用词proof、resistant、protect、endure、against、anti——等词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8.
无论作为一个术语还是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史”都是舶来品,这导致了西方文学观念、批评方法和书写体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编撰的决定性影响。已有的批评史著作和教材,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分体史,大体上是以西释中,在西方文论的理论框架内排比中国文论的材料。这就潜伏着危机:中西文化观念的异质性使得阐释深入不下去,众多论著在同一层次上作重复研究。有学者说,“如果我们还承认批评(本身)是文学经验的触角,并将之看作是一种与探索文学经验有关的、既表现思想又体现乐趣的活动,那么批评史就不应仅仅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编年史或者罗列批评家及其经典著作与言论的‘光荣榜’。”  相似文献   
39.
传统的俄罗斯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遵循的是封闭型的叙事框架,新俄罗斯文学时期这一传统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开放性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40.
建构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 《泰山学院学报》2007,29(4):114-117
全纳教育是21世纪国际教育的新思潮,体现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想境界。借鉴全纳教育的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学习观、课程教学观等先进教育理念,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