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9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81.
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文学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朝文学批评视野中北朝文学的缺席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文学史上所谓的“南北文学的融合”的实质是:在南朝文学艺术形式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安文学所蕴含的生命精神的回归。北朝文人在创作上率先实践,而南朝文学批评在理论上提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开放的批评体系,始终处于一种对其他批评理论的不断借鉴之中,在后现代主义的环境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样对后现代的理论加以借鉴,从解构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到对话语权利的质疑,以及关于身体的理论观念,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都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3.
接受文学理论着眼于读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读者解读的自由,从而大大提高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但随之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对文本解读的随意性。本文试图揭示接受理论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4.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在当下以个本为本位的时代即个体化时代,个体主体性作为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在论述个体主体性文学批评兴起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论述“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所启示的批评观念的真正内涵,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机缘,理论因借及其批评实践,还批驳了对个体主体性批评的怀疑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5.
在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看来,由于主体因素的必然介入,读者在阅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作品艺术形象,其实是对作者以文本形式表现的作品艺术形象的假定性存在的一种必然超出,此即所谓得象外之象;同样,读者在阅读中所真实体验到的作品审美意蕴,已不止于通常意义上的阅读主体与创作主体的一种对话或交谈,而是更上一层地进入了阅读主体的一种自我体认与理解的境界,此即所谓得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86.
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学批评双方(批评家与创作者)的道德底线问题,认为在目前比较混乱的批评现状下,求真务实,并注重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职业素养应该是批评家言说的基本职业道德;同时,作为被批评的对象,文学创作者也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批评,井提供健康的批评环境。  相似文献   
187.
本文拟从王实味冤案这一个案出发,探讨延安整风运动中政治批判模式的构建——文学批评在人为政治的强行干预下,是如何从正常的文学方法讨论变成对文学家的政治批斗。  相似文献   
188.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存在着古典主义的批评倾向。并且从各种不同流派观点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面目,但是其总的倾向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古典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9.
200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麓山文艺学研究丛书”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赖力行)、《明清叙事思想研究》(赵炎秋、陈果安、潘桂林合著)、《西方象征美学源流论》(何林军)等三部著作,加上2003年已经出版的《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赵炎秋)、《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颜翔林)、《中国美学与诗学研究》(毛宣国),  相似文献   
190.
2001年中国年度文论选》(白烨选编)第二编登载了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与美国教授米勒先生的对话《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它是童先生从四个方面批驳米勒先生关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的论断。读后对两位先所言产生了一些疑惑.也促成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