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72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96篇 |
丛书文集 | 833篇 |
教育与普及 | 78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807篇 |
现状及发展 | 19篇 |
综合类 | 276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231篇 |
2022年 | 247篇 |
2021年 | 264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264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227篇 |
2016年 | 342篇 |
2015年 | 650篇 |
2014年 | 1852篇 |
2013年 | 1889篇 |
2012年 | 2285篇 |
2011年 | 2357篇 |
2010年 | 2375篇 |
2009年 | 2595篇 |
2008年 | 2788篇 |
2007年 | 2555篇 |
2006年 | 1647篇 |
2005年 | 1270篇 |
2004年 | 1220篇 |
2003年 | 1074篇 |
2002年 | 880篇 |
2001年 | 772篇 |
2000年 | 509篇 |
1999年 | 366篇 |
1998年 | 256篇 |
1997年 | 194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1944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1938年 | 1篇 |
1932年 | 1篇 |
192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图书馆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图书馆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环境优势以及如何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从而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理解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文化地位的提升、功能的扩展和作用的凸现,是“小康”走向“全面”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内含的文化兼有先进性和广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过程与实现建设目标、发挥文化作用与积累文化成果的统一。建设上,文化的主导思想必须鲜明,民族精神应深刻蕴涵,科技和教育要紧紧依托,整合与创新亟待实现。而文化要做大,惟有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4.
基于SWMM的低冲击开发模式水文效应模拟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为研究区域, 根据实地监测资料, 建立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 模拟城市化前后和加入LID设施 (铺设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 等不同情境的水文过程, 评估城市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不同LID措施对雨洪控制的作用及与传统排水管网截流规模的差别。结果显示, 城市化后流域洪峰流量显著增大、洪峰时间提前、径流系数变大, 铺设透水砖和采用下凹式绿地均可有效缓解雨水管网的排洪压力、削减洪峰流量、减小径流系数, 二者组合实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控制流量的作用, 增加雨洪资源的利用量。 相似文献
1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党的十五大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的不发达,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和封建的传统观念一直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态运作.分析这些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6.
117.
符号学视野中的网络互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互动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符号互动,它具有实指性与虚指性并存、丰富性与单调性共生、共享性与同时性统一等方面的特点。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论来探讨网络互动的特点和条件性因素,进而对网络空间的符号异化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8.
119.
90年代,中国陶艺创作面临着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国艺术进入一种社会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被不设防的带入一个这样的时空,技术理性、消费主义和权力话语共同控制的世界,一个后殖民生产和重建民族文化记忆的年代.中国艺术家所面临的是一个前现代、后工业社会,本土化、全球化、民族化、世界化等各种因素共时共存的复杂世界,以及这个世界特有的文化、社会问题。而值得中国陶艺界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陶艺究竟应谊以什么样的文化品位面世,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呈现?是以西方社会审美标准和兴趣为基础,还是以中国传统审美习惯为基础,或是以现实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审美心理为基础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