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嫉妒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嫉妒的本质,指出,嫉妒是一种感觉一动机的综合性活动;是包括情绪、心理乃至行为等表现的综合性过程;也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过程。嫉妒具有四个特征:针对性,排他性、破坏性、隐蔽性。本文通过对嫉妒的本质和特征的分析还想指出:只要人与人之间具有可比性,嫉妒就难以避免。嫉妒并非就是消极与病态的,它也可能激发创造性。只有非理性的嫉妒才是病态的。  相似文献   
12.
张全 《科技信息》2009,(8):357-357,360
案卷排他性原则在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法》迟迟不能制定出台,建立普遍约束行政活动的行政案卷制度尚需时日。行政案卷制度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往往有赖于行政诉讼的制度设计是否体现了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行政程序中案卷排他性原则及其要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在行政诉讼中设立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必要性,最后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案卷排他性原则的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行政诉讼中适用案卷排他性原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首先从物品所包含的属性入手,着重阐述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主要概念。随后,用属性对世界上所有的物品进行定性的分类。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层次划分,并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具体内容。最后,从作者的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定性。本文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先定性,然后从各角度进行分析,来证明先前的定性。  相似文献   
14.
听证程序已逐渐融入我国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开始成为公众参与和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最新修改施行的《烟草专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对听证程序做了修改完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在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案卷排他性制度,听证主持人制度等方面并未有实质性突破,存在诸多缺憾,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谷宗州  林荣妍 《科技信息》2010,(33):I0149-I0150
影视广告与户外广告是目前最适应中国现阶段具体形式的两种广告形式,主要原因在于两者都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影视广告与户外广告两者的组合运用往往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郑文  张喆  朱静宜 《系统仿真学报》2022,34(9):2098-2106
针对平台排他性竞争问题,引入2个竞争的Platforms Agent、100个Consumers Agent及300个SellersAgent,封装在BarriersModelSwarm表征的封闭市场环境,构建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双边市场系统。通过BarriersObserverSwarm交叉调用Agents属性信息与行为策略,生成虚拟连接类Order类和ArrayList类循环运行。触动Consumers/SellersAgent单边依赖度差异化条件,对比平台交易量、市场集中度和累积资产,还原双边市场竞争涌现的排他性。仿真结果表明,消费者与销售者依赖度增加,形成平台累积优势,平台间竞争演化出现排他性。探究平台排他性竞争演化,对双边市场监管具有前瞻性论域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债权标的到债权相对性之特征,都决定了债权从成立、生效到权利之实现,债权人几乎仅与债务人发生联系,与第三人难以发生联系;第三人的自由交易行为,即使害及债权人之债权,也不能让第三人承担责任,而只能要求债务人承担责任。法律规定了债务人承担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多种救济债权的责任方式。正因为法律已经给债权提供了周延的保护,以及为促进交易繁荣之考量,无须再赋予债权以排他性,债权在法理上也不存在有无排他性问题,一言以蔽之,债权无排他性命题是个伪命题,无研究之实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平台与互补企业之间的排他性行为日益增多,排他性行为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露,因此政府加大了对排他性行为的管控力度.综合考虑网络效应与溢出效应的作用,运用Spokes模型在排他性网络下构建平台与互补企业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探讨平台产品与互补产品的排他性行为对平台企业创新投入与定价的影响,并与非排他性网络情境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排他性网络下,平台与互补企业的创新决策均衡状态随不同条件变化发生转变.在单个平台与互补企业进行创新投入时,网络效应与溢出效应对创新投入均有促进作用,选择创新投入的平台与互补企业将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在一定条件下,未进行创新投入的平台及互补企业将被激励进行创新投入;当所有平台与互补企业均进行创新投入时,仅溢出效应对创新投入有促进作用,此时企业的均衡利润低于均不进行创新投入时企业的均衡利润,企业将陷入创新投入的“囚徒困境”.与非排他性网络相比,排他性网络下的企业创新投入更少、平台定价与企业利润更高.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平台企业的排他性行为动机,分析排他性行为对平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平台监管与反垄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10年腾讯与奇虎的“3q大战”以来,平台企业强制商家“二选一”以及平台间相互屏蔽的排他行为愈演愈烈,给双边市场上的用户带来了诸多不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在Hotelling横向选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通过模型构建以及数值算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平台企业在商家侧、消费者侧开展排他性竞争对平台价格策略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排他性竞争,平台可以制定更高的价格从而获利。当两个平台间排他强度同时达到一定强度时,社会总福利下降,在特殊情况下社会福利则有所上升,但这种上升也是舍弃了部分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而达成的。在进行反垄断治理时,社会总福利的增减并不能作为治理的唯一判断标准,且市场双边两种形态的排他行为均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