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回顾了2000年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税收方面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从而有力地拉动内需,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2.
王少峰  何强高潮 《遵义科技》2004,32(2):17-19,23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活跃市场、促进市场竞争、加速组织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在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中,中小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和就业人数的95%和85%,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0%。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2001年8月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2001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广义的中小企业有3980万户,狭义的中小企业有1000万户;  相似文献   
83.
关注休闲: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体闲与经济有着内在的联系,体闲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一要有钱,二要有闲。体闲对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体闲业是为满足人们的体闲需要而形成的体验型经济产业,体闲产业要打造体验经济。  相似文献   
84.
客户定制产品特点为按订单多品种、单件生产,如何设计拉动系统,提高产出并控制库存,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是一大难题.为研究该类型产品的拉动系统设计,以暖通空调这一典型客户定制产品的制造为案例,采用价值流图(VSM)分析生产系统及关键业务流程,结合看板(Kanban)和固定在制品(Conwip)构建拉动生产系统,以Arena对生产流程及关键件采购流程仿真建模,选取输出指标建立目标函数,在不同的权重下以Opt Quest优化拉动系统参数.系统的综合绩效提升15.5%~30.5%,拉动系统参数稳定,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拉动系统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5.
正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当前的房地产调整与以往不同。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几起几落,关于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也巳经持续多年。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当前的房地产调整与以往不同,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作为拉动内需的最主要引擎  相似文献   
86.
于金龙 《科技智囊》2010,(11):I0032-I0033
营销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如营销是竞争的产物,营销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等,但从营销本身构造而言,营销主要有两个核心构建,也就是推和拉。从推力和拉力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品牌划分为四种类型:相对平衡型,地面推动型,空中拉动型,自然积淀型。  相似文献   
87.
吉林省当前消费价格总水平在经济增速总体趋缓的同时涨幅进一步扩大,这主要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受此影响,预计未来短时间内吉林省消费价格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增长幅度将会有所下降。为稳定物价,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应采取措施保障重要商品的供应,降低物流成本,维护稳定的市场和价格秩序。  相似文献   
88.
2004年上海信息产品制造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72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6%,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27%,拉动全市工业增速24.7%中的11.1个百分点。但是,敏锐的人们马上会联想到一个尖锐问题。我们的IT行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吗?我们具备竞争力吗?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以缓冲器容量有限的串行生产系统为对象,应用极大代数方法,建立推动与拉动生产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含有伪机床加工时间),描述了系统动态运行过程。并进行了系统有限扰动分析,得出了拉动生产系统具有更好的物流稳定性等结论。  相似文献   
90.
在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国家,由于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早已完成。而在我国这个同题被人们真正认识还其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为了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题,我国从1979年起推出了转移就业策略,由于强大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压力的推动和工农城乡差别悬殊的拉动,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很快进入高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得到一定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