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1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8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50篇
教育与普及   6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340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甲壳素为原料,采用连续操作、不分离中间产物的方法合成了羧甲基取代度1.08的水溶性N,O-竣甲基壳聚糖,分别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通过重构插层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Mg—A1双层氢氧化物复合物,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表明双层氢氧化物的片层已经被层离,N,O-羧甲基壳聚糖是一种有效的插层剂。  相似文献   
82.
为了研究材料放气对微小容器(容积为10-5m3)真空保持的影响,组建了一套静态升压法测试系统.以经过表面钝化处理的可伐合金为研究对象,测试得到了在特定条件下的放气规律:可伐合金材料经过150℃低温烘烤2h后单位面积表面的放气速率为5.1×10-13~2.1×10-13Pa.m3.s-1.cm-2(1~10h之间),前40h的放气总量约为2.6×10-8Pa.m3.cm-2;四极质谱仪分析显示,放气成分主要是H2,H2O,N2或CO.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了材料表面放气对容器内部真空度的影响,进而推算出容器内部真空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微小容器正常工作性能与寿命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3.
致密砂岩气藏孔隙度、渗透率较低,微观孔喉尺度细小,在生产及压裂过程中极易产生水锁伤害。为开展致密储层防水锁作用机理研究,本文将常规岩心自吸实验、防水锁剂抑制水锁伤害实验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从微观角度揭示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级孔喉中的防水锁作用机理,为致密砂岩气藏防水锁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加入防水锁添加剂后,流体表面张力下降,接触角增大,自吸速率变慢,渗透率有一定程度恢复;在此基础上,通过核磁共振T2谱从微观角度评价缓慢自吸阶段液体在不同孔喉尺度范围内的液相水锁滞留现象,其中加入防水锁添加剂后在自吸20h时在较小孔喉处自吸液相平均占比为38.61%,整体孔喉平均液相占比为35.79%。而在未加入防水锁试剂的样品中在自吸20h时在较小孔喉处液相占比为67.48%,整体孔喉占比为54.52%;通过防水锁剂抑制水锁伤害实验得出,加入防水锁剂后渗透率恢复程度在15.38%~20.19%,整体液相滞留占比平均下降幅度在10.73%。研究发现防水锁剂有效地降低了较小孔候处液相滞留占比,降低流体表面张力以及增大岩心疏水性能,揭示了致密砂岩气藏防水锁作用机理,为致密砂岩气藏降低水锁伤害程度、提高返排效率,为实现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4.
利用十四面体模型描述开孔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砂轮胎体的胞体结构,并用有限元方法确定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而将金刚石以增强颗粒的形式加入胎体材料中,形成开孔结构的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砂轮节块的有限元模型。数值分析了以金刚石为增强颗粒的多孔金属结合剂复合材料在横向剪切载荷下的应力情况。结果表明,多孔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砂轮节块在承受横向剪切载荷下,最大应力发生在胎体上,这与试验中节块断裂往往出现在胎体中孔的棱边上相一致。  相似文献   
85.
聚焦于金属阵列锥形结构高精度、高表面质量、高阵列一致性制造,提出一种分步式电解加工方法,通过开展一次掩膜电解加工正交优化实验和二次电解表面修整工艺优化,最终实现高精密微锥形阵列结构制造。结果表明:较长的加工时间和较大的电流可加工出小顶端直径、大高径比的微锥形阵列结构;镍基刻蚀剂可避免微锥形阵列结构过度腐蚀,提高表面光滑度。当工作液为1.5 mol/L HCl与2.0 mol/L镍基刻蚀剂的混合溶液,脉冲电压为4 V,加工时间为12 s时,二次电解表面修整后的微锥形阵列结构平均顶端直径为27.8μm,平均高度为178.2μm;经低表面能处理后,工件表面液滴的接触角为133°,具备一定的疏水性能。  相似文献   
86.
运用2.5%三氟氯氰菊酯微胶囊剂和由其制成的乳油进行了防治德国小蠊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微胶囊剂不仅对卫生害虫蟑螂药效高,而且在不吸收面板上,持效期长达98 d以上;而对照乳油在不吸收面板上,持效期则不到3周。微胶囊剂因有效成分被胶囊包被,以水作载体,又有无刺激性气味的优点,解决了多年来气雾杀虫剂易燃、易爆、气味难闻、对人畜有刺激性、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7.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海藻酸钠-丙烯酸-丙烯酰胺(SA-AA-AM)吸水性树脂降尘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对SA-AA-AM树脂的吸水率、雾滴颗粒的粒径分布及其对模拟放射性铯粉尘气溶胶的降尘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SA-AA-AM树脂的降尘机制。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对SA-AA-AM树脂喷雾雾滴颗粒粒径分布影响不显著,90%以上雾滴颗粒粒径小于1μm;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SA-AA-AM树脂吸水率和降尘效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为0.4%时,SA-AA-AM树脂的吸水率最高达到420.21 g/g;当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3%时,在降尘30 min内,SA-AA-AM树脂对模拟放射性铯粉尘气溶胶的降尘效率最高,达90.94%,比水的降尘效率提高10.84%,比粉尘自然沉降效率提高57.55%,比改性前SA的降尘效率提高了50.91%,表明SA-AA-AM树脂对模拟放射性铯粉尘气溶胶具有显著的降尘作用;粉尘沉降过程中颗粒物粒径从3.278μm增加到4.068μm,说明SA-AA-AM树脂雾滴与模拟放射性铯粉尘气溶胶颗粒发生了明显的凝并作用。SA-AA-AM树脂雾滴颗粒作用于...  相似文献   
88.
本文应用国产羟肟类萃取剂2-羟基-4-仲辛氧基二苯甲酮肟(代号N_(530))进行了萃取分离钴镍的研究。实验所用有机相为20%N_(530)磺化煤油溶液,水相分别为钴(Ⅱ)、镍(Ⅱ)氨性硫酸盐、氨性氯化物及氨性碳酸盐溶液,研究结果表明:钴(Ⅱ)镍(Ⅱ)的萃取率均随水相平衡pH值及铵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的影响不显著,钴(Ⅱ)的萃取速率大于镍(Ⅱ)的萃取速率。N_(530)分离钴(Ⅱ)镍(Ⅱ)可用反萃取方法,即先用小于0.05mol/LH_2SO_4溶液反萃取镍(Ⅱ)后,再用NaCl(50g/L)和HCl(4mol/L)的混合液反萃取钴,经多级反萃可使钴反萃完全。若在水相添加适量的(NH_4)_2S_2O_8,或通入空气,或把料液敝开静置,均可使钴(Ⅱ)氧化成钴(Ⅲ)的氨合配离子。此时钴的萃取率下降,而镍的萃取率不变。这样控制适合的条件,便可以通过单级萃取有效地分离钴镍研究。结果还表明,在酸性溶液中铜(Ⅱ)、铁(Ⅲ)可被N_(530)萃取,但钴、镍不萃,因此可用萃取方法净化除去料液中所含的铜、铁这些杂质金属。  相似文献   
89.
The pulse tube cooler has no cryogenic displacer and has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cryocooler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rmoacoustic engine can generate self-oscillation and output work .without moving components. Combining both technologies leads to a cryogenic cooler system with no moving components at all,  相似文献   
90.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及特点作了介绍,并对萃取剂和夹带剂的作用机理及选择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