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59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婉约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以感情真挚而著称于世。二人在语言艺术、抒情方式以及意象的选用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语言上多采用叠字、化用典故、白描等手法,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怀,"梦"意象成为他们倾诉感情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2.
音乐对张洁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叙述方式的展开、叙述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张洁对音乐艺术的自觉借鉴扩大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形成了作品苍凉沉郁的抒情风格,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也给读者更多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83.
汉代文人五言诗是不入乐的诵诗,它是诗歌发展的自然产物,不应将其起源限定在一人一诗。汉代文人五言诗以群体抒情为主,这是形成它的整体风格的一个特质,尤以《古诗》为代表。从班固《咏史》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又酝酿着个体抒情的因素,这是开启建安时期五言诗兴盛时代的关键因素。苏李诗的形成,也包含后人对汉代诗歌个体抒情因素的追认。个体抒情的张扬使得五言诗的独立价值更加彰显,由个人创作逐渐过渡到群体性的认同,完成了诗体的确立。  相似文献   
84.
40年代空前繁荣的叙事长诗创作自觉整合中西叙事诗学资源,尤其是借鉴并融合抒情诗、小说和戏剧的表现技巧,大大发展了抒情化叙事、意象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等叙事策略。本文将试图从"抒情化叙事"与"意象化叙事"两个层面对40年代叙事诗的叙事艺术进行探微。  相似文献   
85.
马致远散曲辑本《东篱乐府》表现的早年渴慕兼济 ,辗转沦入困境而归隐山林后 ,仍心系红尘的抒情主体形象 ,展示马氏在两重人格挤压下的痛苦灵魂。本文并分析这一抒情形象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6.
“新生代电影”也称为“后《黄土地》现象”、“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先锋电影”、“状态电影”、“五代后新生代”和“后第五代”等。新生代电影的创作同步于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 ,一批优秀的青年电影导演如娄烨、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吴文光等人脱颖而出 ,他们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丝毫不亚于当年第五代兴起之初的成就。就其当前在精神和审美领域所表现出的原创性和冲击力 ,已经使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电影研究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遗憾的是 ,迄今为数不少的新生代电影研究通常热衷于代群归类、意识形态批评、文化产业和体制层面的分析 ,而在电影文本细读和导演个人影像美学分析方面还显得有些欠缺。这就是我们开设“新生代电影研究”栏目的初衷 ;同时 ,我们也希望将这个栏目作为纪念中国电影 10 0周年的献礼。本期刊出的论文中 ,陈旭光教授《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试论第六代导演的“现代性”问题》将新生代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在审美现代性的层面上探讨了新生代电影诗意抒情、现代性对抗和感性主体启蒙等问题 ,他的思考代表了当下  相似文献   
87.
“归来的诗人”在新时期恢复创作后大体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现代诗歌体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创作上铸就了新的以沉思、论辩为特征的哲理化抒情风格;抒情主体更加注重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抒情语调趋于自白和自审,意象营造趋于自喻化和象征化.部分诗人从现实主义走向超现实主义.“归来的诗人”既是对新诗传统的恢复,也是对新诗发展的总结与重整.  相似文献   
88.
崔琳琳 《科技资讯》2006,(21):217-218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争鸣实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渊源,即哲学、美学的探究与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成为了中国艺术之命脉。尤其是老庄的“道”成为了中国艺术精神之主体。而中国画从哲学、美学的体道,南北朝人物画的发展、山水画的起步,到隋的成长,唐的进展、分类,五代的初成规模,两宋的高峰,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似人这种生命体的骨骼,肌肉,衣着,气质等各种表象的变化一样.山水画也以丰富多彩的面貌笑傲于世。而唯一不变的质是血脉——“道”。拥有了这根主线的慧眼,则唯一的不足是:失去了雾里看花的“痛并快乐”。  相似文献   
89.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90.
张永健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23-27,38
建国以后,臧克家把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化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礼赞,特别是收入《放歌新岁月》中的新诗短章,有强烈的哲理色彩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这些短诗中,赞颂伟人的诗篇字少味多、形象鲜明,抒写友情的诗篇精练朴素、诗味隽永,绘景述事的抒情诗则生活味浓,意境深远,可谓“清风晚节老梅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