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59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江文也的音乐、诗歌和乐论应当被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抒情话语的一部分.他构想现代音乐与诗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一个更为宽广的课题.即抒情想象与现代性的关联.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典范不外革命与启蒙,而抒情话语要么被贬为与时代的历史意识无关,要么被看作现实主义律令以外的小道.这是一种误解.无论作为一种文类特征,一种美学观照,一种生活风格,甚至一种政治立场,抒情都应当被看作是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建构另类现代视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2.
田汉的思想与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后期剧作显示出革命浪漫主义的新特色。文章从思想及艺术两方面论述了田汉现代剧作的革命性、多元性及抒情写意性。  相似文献   
23.
易安词多见苦、寒、瘦、冷等字眼 ,尤其黄花、帘幕、酒意象在易安词中意蕴独到 ,具有特殊的心理寓示意义 ,整体上构成了易安词抒情主人公的苦寒形象。这与李清照的个性、身世及所生活的时代不无关联 ,因而这种苦寒形象就既有她个性的内涵 ,也有其时代的印痕  相似文献   
24.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25.
鸿雁意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抒情象征体系,对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遗民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意蕴,在表达黍离之悲、表现遗民孤凄流离的生存状态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通过鸿雁意象在这一特殊时代的丰富内涵,可以清晰地透视到南宋遗民词人强烈的遗民情绪和悲剧性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6.
郭吉昌 《科技信息》2008,(15):39-39
李白在诗中描写女性时,主要是表达对女性的思慕与渴求,而杜甫则将女性投放到了现实生活的大时代背景上,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主观美化的抽象喻指来抒写,对女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折射出男女平等的一线曙光。二人在女性题材的写作上表现出从“喻指到写实、从飘逸到沉郁。”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浅要的论述一下,  相似文献   
27.
鲍照是南朝文坛和诗坛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辞赋的诸多特征已经进入鲍照的诗歌,与之交融互渗,相应地形成了铺排和骈偶的写作手法、实景虚写的思维方式、深秀华赡的风格特征、抒情与功利的创作宗旨等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2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短篇抒情小说的审美情趣主要体现为:故事情节的淡化;第二自然的创设;激情和智性的相互渗透;艺术意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29.
李锐 《凉山大学学报》2001,3(1):132-133
本通过对《诗歌图腾》本的分析研究,分别从抒情方式、熔铸创新、象征的神秘性和根植于民族传统等方面,论述了伍伍拉县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为当前有些寂寞的诗坛开启了一片亮光,给坚持新诗探索的人们良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0.
苏轼、汤显祖都是在创作中运用梦的集大成者, 他们分别是抒情的梦与叙事的梦的典型代表。本文试着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从生理心理、宗教影响、人生体验、多情个性类型四个方面论述他们对梦的认同感, 探求他们运用梦的共同原因。然后进一步比较苏轼的诗词、汤显祖的戏剧中 “梦”所呈现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及作用, 从而揭示梦在抒情作品和叙事作品中相同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学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