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2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人与壮人都属于壮系民族,但是 歌与壮歌在审美情感、艺术特征、审美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得从当时 人与壮人的生存环境,社会地位、社会心理以及与汉文化的交融深浅程度来加以考察和说明。  相似文献   
42.
以配合反映介之推传说而诞生的《龙蛇歌》,最早出现于《吕览》,并在秦汉时代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这首以"龙蛇"象喻为名的歌谣,曾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存有八种不同的异文形态。《龙蛇歌》诸种异文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貌,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民族心理和普遍情感。  相似文献   
43.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地中海果蝇鸣声的声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果蝇鸣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并将果蝇鸣声区分为3个部分.结果表明,地中海果蝇召唤歌为正弦波,IPI(两相邻脉冲的时间间隔)均值为2.9ms,基频约为366Hz;而其求爱歌由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大约持续0.1s,求爱歌的IPI均值为3.2ms,基频约为146Hz.此分析为果蝇鸣声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4.
远古的"大混唱"和先秦的"和声而歌"等群体歌唱活动体现了多声特点;汉唐以来进一步形成了和歌的多重旋律与节奏变化、"一倡众和"、即兴发挥的特征;宋元以来戏曲音乐中的多声歌唱延续了"即兴"特征.受西方文化中心论影响,中国传统多声歌唱艺术过去被视为陈旧与落后的象征,如今却因各民族传统艺术的不同特点、文化品格和学术价值等,日趋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譬如全国青歌赛中原生态、组合唱法的出现,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从多重视角探讨传统多声歌唱艺术的传承轨迹与特点,对挖掘传统音乐资源、凸现中国音乐民族特征和个性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5.
46.
47.
湖南女诗人杨亚杰20余年来一直默默坚守着诗歌圣坛,先后出版了诗集《赶路人》、《折扇》和《三只眼的歌》。她最近出版的《三只眼的歌》标示出她诗歌内容的深化和风格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独创性。其诗歌逐渐融入诗人生命的本真状态,成为一种朴素而带有诗性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从有意而为之的刻意“抒情”到自然而然的随意“书写”,从匆匆“赶路”的激情奔涌到俯仰宇宙的从容表达。  相似文献   
48.
《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盘王大歌》既是通过文本(口头的或书面的)的语词意义对宇宙、人类、族群来源等本体性问题的集体追忆,也是宗教实践与宗教行为。筵席的排布、仪程的有序推进等事项是瑶人在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渴望回复秩序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师公在仪式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担负着组织仪式与沟通人神等功能,阴话喃词等异于凡常的声腔以及法器的使用有助于展示其在仪式中的交流能力。演唱禁忌既是对仪式的规范,也是师公们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保护。童女的选用与演唱则是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留,是对人力与食物渴求的象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49.
将古汉字与音乐学相关知识结合,以周代前后时期与“歌”相关金文字的解析为切入点,从古诗歌中歌文化的体现与释义以及歌在古代乐舞中的兴起两方面阐述了对“歌”起源的思考及观点。  相似文献   
50.
向华娇 《科技信息》2010,(26):159-159
唐朝,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唐诗,则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众多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唐代诗坛,真是"高山巍峨,群星闪烁"。张若虚,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一位仅凭《春江花月夜》就孤篇横绝唐代诗坛以及中国文坛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