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2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1.
十七年文学对政治话语的强调遮蔽了许多作家的创作主体性,不过,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也促成本时期文学创作另一种美学风格——压力下的矛盾与抗争。以红色经典小说《青春之歌》为例,从"五四"及建国后女性神话的颠覆,爱情的隐匿叙说和文本结构的男权色彩三个方面入手,诠释主流评价话语之外的女性意识的对抗及其最终的消融。  相似文献   
212.
美国华裔女作家林露德的传记小说在呈现人物人生轨迹的过程中,隐含着对非人类自然物质与人类关系的探讨,展现了其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小说中所描绘的万物平等、物之治愈与万物一体的关系,彰显了作品对构建跨民族、跨物种界限的有序和谐生命共同体的呼吁。  相似文献   
213.
从文化入手对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丰富的文化现象如飞翔的神话和奇特的命名等进行阐释,同时通过对小说人物梅肯·戴德父子和彼拉多的描述简要剖析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并最终提出了在世界全球化趋势下,我们对待本民族的文化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给予发展.  相似文献   
214.
啊!女性     
耶利内克的许多作品都以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而著称。在她发表的抒情诗,散文,剧本,广播剧以及电影剧本里,所描写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妇女如何被毁掉的故事。  相似文献   
215.
说老师     
史娜 《奇闻怪事》2005,(4):34-34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是苏教版第七册课文《老师,你好》这首现代抒情诗中的两个重点诗句。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和自己学习生活的回忆,进一步体会教师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为了社会的进步,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216.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17.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 ,成为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嘹歌》的翻译整理版本有很多错误 ,最主要的是拼音壮文和翻译方面的问题 ,影响了《嘹歌》的学术价值的发挥和艺术魅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218.
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所罗门之歌》中体现出的兄弟情进行深一层的评析,指出兄弟情不仅在男主人公的成长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也是黑人男性保持团结一致的标志,是促使他们心灵成长和勇敢无畏的重要因素。通过讴歌兄弟情,莫里森强调只有亲如兄弟般地团结一致,黑人才能同种族压迫相抗衡,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219.
胡先辅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至1950年代,他已发表植物学论文140余篇,发现一个新科六个新属和一百几十个新种。今天回望20世纪中国文坛,作为现代学者、科普作家、诗人、文学批评家,胡先辅的国学功底,与其卓识独具、领先时代的科学理性精神。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20.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首先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后,巴特、热内特和里法泰尔等对"互文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界定为在不同文本互动间的意义建构。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互文性阅读,透视摆脱奴隶制的非裔美国年轻一代,在对立与错位的多元文化和伤痛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精神危机,解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混沌状态,探寻黑人身份认同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