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67篇
丛书文集   33篇
教育与普及   8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2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31.
采用淡水经济微藻雨生血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 CH-1)为实验藻种, 研究了复合添加维生素B1(VB1)、B12 (VB12)和维生素H(VH)对雨生血球藻生长及虾青素质量浓度的影响.实验分别复合添加VB1/VB12、VB1/VH、VB12/VH和VB1/VB12/VH,每组各分6个浓度梯度.在4组复合添加实验中,VB1/VB12、VB1/VH、VB12/VH、VB1/VB12/VH的最佳添加质量浓度分别为100/0.5、100/5、0.5/5和1 000/5/50 μg/L.4组处理的细胞密度分别比空白提高了22.3%、21.5%、24.3%和20.9%,虾青素质量浓度分别比空白提高了24.1%、24.0%、26.5%和23.8%.此外,在该实验设定的添加浓度范围内,维生素的添加量为各组的最高浓度时,雨生血球藻的细胞密度和虾青素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空白.结果表明,适量复合添加三种维生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均具有促进雨生血球藻生长及虾青素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2.
水体中TN/TP与藻类产生周期及产生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用自来水作为试验水,当TN/TP在25∶1~4∶1的范围变化时,藻类的产生周期及产生量的变化情况.试验设置了25∶1,20∶1,15∶1,12∶1,10∶1,4∶1 6个比值.为了探讨温度对藻类产生的影响,分别在夏季和冬季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TN/TP在25∶1~12∶1的范围时,藻类的产生周期随TN/TP的减少而缩短,产生量随着TN/TP的减少而增加.在TN/TP为12∶1时藻类的产生周期最短,产生量最多.而TN/TP从12∶1~10∶1时,藻类的产生周期却随TN/TP的减少而增加,产生量随TN/TP的减少而减少.在TN/TP为4∶1时,没有产生藻类.季节对藻类的产生影响比较大.在夏季,藻类的产生周期较短,生产量较多;在冬季,藻类的产生周期较长,生产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禁牧10年后自然恢复状况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放牧强度自然恢复过程中,样地维管植物明显呈现出由一年生植物组成向多年生植物组成过渡的特点,盖度表现为轻牧恢复区(L)、中牧恢复区(M)、重牧恢复区(H)的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恢复区(C)、未围封放牧区(N)(P<0.05);各处理样地生物结皮中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的组成变化不大,但盖度表现为:苔藓结皮 L>M>H>C>N 区,藻结皮C>H>M>L>N区.(2)围封各恢复区(L、M、H)和未围封放牧区(N)藓结皮的含水量、结皮厚度及有机质含量方面显著高于藻结皮的(P<0.05),而pH值却低于藻结皮的.(3)围封各恢复区微生物的数量显著高于未围封放牧区的(P<0.05),在围封各恢复区内不论是藻结皮还是藓结皮,细菌、自身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中度放牧恢复区数值最大,重度放牧恢复区的数量最少,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4)藻结皮、藓结皮微生物数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0~3 cm层的与3~5、5~10、10~20 cm三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藓结皮层及下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要明显高于藻结皮层及下层土壤的.  相似文献   
134.
The effects of hypoosmotic shock on state transition in darkness in Dunaliella salina were studied.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NaCI in culture medium was dropped from 1.5 to 0.5 mol/L abruptly,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of D.salina declined, but the respiratory rate and intracellular ATP content increased in the dark. The FpsⅡ/FpsⅠ ratio at 77 K of D. salina cells exposed to hypoosmotic shock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cells, indicating that more excitation energy was distributed to PS Ⅱ in stressed D.salina cells upon illumination. A decrease in LHC Ⅱ phosphorylation level was also observed when D.salina was exposed to hypoosmotic shock. Thus a state Ⅰ transition of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occurs when D.salina suffers hypoosmotic shock in darkness,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related to an enhancement of respiration and an increase in ATP content in stressed D.salina cells.  相似文献   
135.
将微生物工程中的流加培养技术嫁接引用到海洋微藻的培养,对海洋微藻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进行了分批培养、恒速流加培养和变速流加培养三种方法的比较实验。在采用流加技术培养杜氏盐藻中,建立了流加数学模型控制流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恒速流加培养技术和变速流加培养技术均可明显提高杜氏盐藻的生物量,在变速流加培养方式中,当流加因子A=0.194时,变速流加培养比分批培养方式中杜氏盐藻的生物量增加7~8倍。  相似文献   
136.
主要探讨了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0、50、60 mg/L)的苯酚后,培养单细胞微藻(塔胞藻)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发现,苯酚对细胞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当苯酚质量浓度达到40 mg/L以上时,在前2轮培养的微藻的繁殖能力与对照相比均表现显著差异,个别处理甚至出现极显著差异.另外,苯酚处理后还降低藻细胞内的多种内含物(如蛋白质、叶绿素、多糖等)含量.但是,当连续培养多代后,藻细胞对不良环境就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7.
研究了从天然蓝藻水华藻粉中提微囊藻毒素,以及对提取物纯化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发现浓度为80%的甲醇溶液提取效率最高,但采用乙醇作为替代提取剂也有较好的效率,且方法更为安全。对于提取物的纯化,可通过调节溶剂的pH至等电点以除去对反相填料具有负作用的藻胆蛋白。研究结果为更高效地纯化微囊藻毒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8.
利用分批培养,采用f/2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Cu2 、Pb2 、Cd2 )对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鞭金藻的生长属于"S"型曲线;Cu2 抑制球形等鞭金藻的生长;浓度低于3 mg/L的Cd2 促进金藻生长,高于3 mg/L时抑制其生长;Pb2 能够促进等鞭金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9.
利用均匀设计就pH、装液量、接种量和光强等影响念珠藻生长的因素进行研究,并以所得的数据为样本建立一个结构为4-6-1的神经网络.当网络的学习速率为0.08,动态参数为0.8,SIGMOID参数为0.8,隐含层神经原数为6时,网络的拟合平均误差为2.24%.在固定装液量为100 mL的条件下,利用该网络优化念珠藻的培养条件,得到最优的培养条件为pH7.4,接种量1.5 g/L,光强5 700 lx,生物量达到1.702 3 g/L.  相似文献   
140.
本实验分离、鉴定和扩增了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sNPV。初步的生测实验表明: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1×10~4PIB/m L、1×10~3PIB/m L感染扁刺蛾幼虫后2 d内扁刺蛾幼虫出现了死亡;扁刺蛾幼虫死亡率随着感染剂量增加而相应提高,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 3个浓度感染扁刺蛾幼虫后8-9 d内,扁刺蛾幼虫死亡率都达到了100%; 1×10~7PIB/m L、1×10~6PIB/m L、1×10~5PIB/m L 3个浓度的的半至死时间都为4 d左右、1×10~4PIB/m L、1×10~3PIB/m L、1×10~2PIB/m L、1×10~1PIB/m L的4个浓度的半至死时间分别为6 d、7 d、8 d和8 d,表明此毒株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