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5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53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109篇
教育与普及   2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篇
现状及发展   37篇
综合类   362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颗粒在离心风机内运动轨迹可视化预测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几种对颗粒运动轨迹可视化预测的实现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基于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和颗粒轨道模型计算了离心风机内气固两相流场。准确、直观地显示了不同粒径粉尘在离心风机内的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粒径对颗粒轨迹的影响,为研究风机叶片的磨损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32.
采用氨基-葡聚糖(AD)保护的金颗粒作为灵敏的光学探针来检测外源凝集索伴刀豆球蛋白A(ConA)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检测方法.AD保护的金颗粒通过采用氨基-葡聚糖直接还原的方法制备,氨基-葡聚糖既为还原剂又是保护剂,金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通过改变AD用量来调节.在中性环境下,AD与ConA以4:1的比率结合形成Au-ConA复合物,并且ConA引起颗粒的聚集.  相似文献   
933.
活性炭-Fenton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建立活性炭-Fenton催化氧化体系,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有效处理,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pH、活性炭用量、硫酸亚铁用量和H2O2用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30 min、pH为3、活性炭用量20 g/L、硫酸亚铁用量0.02 mol/L和H2O2用量2 mL/L的条件下,可使废水的COD从3 000 mg/L降至1 552.2 mg/L, COD去除率达到48.26%.  相似文献   
934.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中温(35℃)处理豆制品废水(pH3.5~4.0)的最高COD负荷率、最高产气率、最高表面液体和气体上流速率分别达到了20.1g/L·d、10.6L/L·d和12m/d.COD去除率为90%,甲烷含量为55%。反应器内生物量以颗粒污泥形式存在,直径1.0~3.0mm不等。颗粒污泥中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乙酸裂解产甲烷菌、氧化氢的产甲烷菌和利用甲酸的产甲烷菌数量分别为1.4×10~(12)、0.7×10~9、1.8×10~9、1.6×10~9、0.9×10~5个/mL.与甲烷毛发菌(Methanoseata)相类似的丝状菌是颗粒污泥中的优势产甲烷菌。  相似文献   
935.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出不同浓度的银-二氧化硅复合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对其形貌、结构及光学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银粒子(15~20 nm) 具有良好的面心立方结构,且均匀分散于二氧化硅颗粒表面.银粒子等离子共振吸收峰位于410 nm,吸收强度随银粒子浓度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936.
悬浮颗粒两相流图像处理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三维颗粒成像测速 (PIV)技术研究颗粒悬浮两相流中颗粒相速度和相分布 ;用图像采集卡将摄像机拍摄的流动图像实时的存储到计算机中 ;用自行开发的颗粒图像处理及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图像增强、分割、识别和理解等一系列数字化处理后 ,将每一个颗粒的大小和其中心位置由计算机自动判别。研究了实验各个环节对判别结果的影响 ,开发了可用于颗粒两相流 PIV测量的图像处理软件 ,颗粒识别率达到 85 %以上 ,颗粒中心定位精度达 1~ 2个象素  相似文献   
937.
无管换热器的稳态换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管换热器中颗粒帘换热单元的稳态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目前空气预热器的研究提供新的指导方向.通过传热数学模型构建、详细数学计算和定量分析,研究了颗粒质量流量对换热单元以及无管换热器出口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颗粒帘换热单元中,当颗粒质量流量足够时,冷流体加热后的出口平均温度可无限接近热流体初始温度,冷热流体之间实现深度换热,换热效果明显;在满足颗粒帘空隙率大于0.98的条件下,颗粒质量流量越小,气固颗粒在换热通道中越容易达到换热平衡;由于换热单元中间冷热源-气固颗粒之间的温差小,换热单元的换热效率低,使得由换热单元组成的无管换热器冷热气体之间的整体换热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938.
采用离散单元法分析了非均匀布风方式下流化床内的气固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床内存在大尺度的颗粒横向循环流动;高风速区为气泡活跃区域,气泡尾涡裹挟颗粒上升是形成内循环的关键环节;供风非均匀程度越大,颗粒内循环力度越强烈;改变风速,颗粒流量变化显著;倾斜布风板设计有利于促进颗粒定向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39.
吸附-降解厌氧序批式反应器初期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为6.8~7.2、温度(35±2)℃条件下,研究了吸附-降解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B-ASBR)中颗粒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特性。在进水COD质量浓度为7 500 mg/L的条件下,通过对吸附期有机物和挥发性脂肪酸的监测,利用生物自身产生的生物气,分别采用不搅拌、间歇搅拌和连续搅拌的方式,在5 min内均可达到最大吸附量,连续搅拌可在进水结束即达到最佳吸附效果。闲置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到颗粒污泥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3 h为最佳闲置时间。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反应器内生物相的观测显示,吸附柱内主要以甲烷八叠球菌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940.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的启动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格室数和添加填料与否对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启动性能的影响。反应器启动时,控制化学需氧量(COD)初始负荷为1.4 kg/(m3.d),逐渐提升至3.5kg/(m3.d),经过28~63 d连续运行,启动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的三格结构和五格结构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启动特性,增设填料的复合式反应器启动速度明显快于普通折流式厌氧。此外,沿程化学需氧量及挥发酸浓度降解规律和不同格室的颗粒污泥的扫描电镜表明,反应器内微生物相的分布规律与相应格室的基质浓度、类型等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