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徐倩 《世界博览》2010,(5):84-84
除了享誉世界的柏林电影节,德国首都柏林每年还会举办近50个电影节,使人们更了解全球的电影制造业。为了不让影迷和业内人士错过任何电影节,“柏林电影世界”这一网络现在为大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52.
《桃姐》     
导演:许鞍华主演: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秦沛/黄秋生/王馥荔/朱慧敏/江美仪/罗兰/谭炳文/梁天/宫雪花/徐克/洪金宝/于冬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  相似文献   
53.
赵萌 《世界博览》2013,(15):78-79
演电影天注定"电影其实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所以不能只盯着票房、市场。比如,国外三级片有三级片导演的圈子,科幻电影人也有一个圈子,但大家活得都不错。"我一天三次被外国影迷认出喊大海(dahai)。其中一位是来自伊朗的BBC自由撰稿人Parviz,那天和同事们正在戛纳街头喝酒,这个伊朗哥们见了我之后激动地狂喊‘大海大海’,尽管我俩语言不通,但他仍用简单的英文单词配合着手势,表示非常激动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相似文献   
54.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55.
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必须坚持"走出去"战略,通过国际各大电影节、"北京放映"、合拍片等方式让中国电影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扩大中国影片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借鉴美国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6.
本文主要探讨百花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的身体形象。"百花电影节"是《大众电影》杂志社1962年创办的全国性文化活动。在此,政治领导人、编辑人员和读者凭借着对"中国电影"的热爱一齐创造了"我们中国人"的共同情感。笔者关注的是,大众的欢喜与狂热如何从服从或者反抗支配话语的层面转移到自发生产主流意识形态的层面去,也就是说,大众是如何自觉走上"爱国主体"之路的。  相似文献   
57.
裴菊芳 《科技潮》2010,(5):44-44
近日,石景山绿色网游研发基地品牌产品,北京帷幄吴合数字娱乐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浩吴文字国历险记》荣获美国好莱坞第十五届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电影教育片奖”。这是继原创三维动画电影《麋鹿王》之后,绿色网游研发基地产品荣获的又一项国际殊荣。  相似文献   
58.
主持人的话王小帅出生于1966年,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其“地下”作品一直关注边缘人的生活与情感状态,以此为题材的《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和《二弟》等影片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国际性声誉以及“盗版一代”青年观众的喜爱。2005年初王小帅被正式“解禁”,恢复了导演资格,《十七岁的单车》更名为《单车》获准在国内公映,但相较而言新近的《青红》才是真正意义上首部“浮出地表”的王氏作品。当这一代导演终于“长大成人”,一方面获得了远较以往更为宽松的电影创作环境,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艺术风格、影像技术,到票房收益和后市场开发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和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生代之所以被指称为“这一代”,不仅仅源自他们美学特征的相似性,更来自他们共同置身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自我确认”的修辞冲动。本期邀请的四位作者中,鱼爱源是网络上炙手可热的新锐影评人,他的论文《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从新生代导演的影像表达入手,探讨这种“自我确认”的文化实践的意识形态特征。徐钢教授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单车>中的电影现实主义和中国城市景观》在跨文化理论视野里对王小帅式的“电影现实主义”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分析。杨俊蕾博士的《影像记忆中的历史和个体》以意志、规训为关键词,对影片《青红》背后历史与个人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聂伟博士的《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则以王小帅为典型个案,从民间与欲望的角度讨论了新生代电影的都市叙事立场与价值关怀问题。围绕王小帅的话题显然还不止于此,作为一位正在从“地下”向“地表”上浮的导演,与之相关的研究具备了指涉中国当下文化现实的辐射效果。而对他的考察也相应地呈现为即时、互动和多元的向度。比如,如何理解新生代电影与主流院线的商业权力关系?新生代电影在重新整合、培育观众资源的过程中,如何面对那些“看不见”的“盗版一代”的拥趸群体?这些都将使“浮出地表”的新生代电影导演们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