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47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508篇
系统科学   663篇
丛书文集   859篇
教育与普及   1092篇
理论与方法论   583篇
现状及发展   104篇
研究方法   4篇
综合类   21170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40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14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1199篇
  2013年   1105篇
  2012年   1355篇
  2011年   1569篇
  2010年   1626篇
  2009年   1782篇
  2008年   2137篇
  2007年   1969篇
  2006年   1558篇
  2005年   1304篇
  2004年   1085篇
  2003年   925篇
  2002年   779篇
  2001年   794篇
  2000年   575篇
  1999年   411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238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地理国情监测是指利用测绘技术和GIS技术监测城市建筑物、道路、水系、绿地分布的等各方面监测要素的动态变化,分析其时空特征,以及变化发展程度和趋势,从而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形成权威、标准和具有现势性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  相似文献   
992.
王娟 《科技信息》2010,(17):I0216-I0217
分析了军队院校图书馆服务的现状以及开展信息服务,特别是参考咨询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军队院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993.
据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其中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洋监测卫星系列(又叫海陆雷达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目前,我国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包括2颗海洋1号系列水色卫星和1颗海洋2号系歹U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实现了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  相似文献   
994.
环境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有良好的环保行为。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施环境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选取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人口劳动力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6个子系统的18个指标构建了城市投资环境指标体系,以陕西省下属的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96.
蜚声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之所以在18世纪中叶异军突起,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清代中叶稳定、统一的社会局面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大环境。二是得益于经济上的繁荣和人口的自由流动。其三,从文艺内部发展变化的规律来看,也是此一时期噪声曲坛的"花部"与"雅部"之争,并且花部最终以压倒优势取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浅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现今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概念,讨论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二者间的关系,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98.
999.
随着地球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不少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大约有3个物种灭绝。然而,生物学家发现,这种灭绝现象也有例外,有些在几十年前已经宣告灭绝的物种在野外又被人们重新发现了。生命的顽强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失而复现的动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00.
本论述从释义环境、建筑环境、人和人的需要入手,深入论述了建筑环境和人的关系。提出了建筑必须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必须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要是建筑的永恒的主题的论断,并加以有理有据的论证.无疑,本论述对业内外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