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2篇
综合类   11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韩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君主独裁的思想,郭沫若称之为“君主本位”。(见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  相似文献   
92.
进入21世纪世界的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国与国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文化建设都将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因此科学的文化体系应建构在继承并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该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就要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科学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统领现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3.
鲁迅在向中国的旧制度旧思想作彻底批判的同时,终其一生关注着妇女问题。鲁迅极力反对古代圣人的节烈观,并在众多作品中,痛斥节烈观的泯灭人性,呼吁让每个女性都生活在自然的天空中。  相似文献   
94.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它代表总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兴盛,与结构主义的衰落有者直接的关系。德里达的批判方法是从被批判者的理论内部找出其矛盾,找出瓦解自身的力量,让结构自行解构。他从否定社会、怀疑社会走向否定秩序、否定结构、否定既存的语言体系。这一对结构主义批判的胜利,体现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决定性转折。  相似文献   
95.
1930年前后,贾平凹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转向真实地反映沉重的现实,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是贾平凹创作的重要转折,这对他以后创作的格调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老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而老子作为一个自然主义者,他所反复阐述的"自然之道"无疑是其犀利的社会批判思想的内在灵魂和价值悬设.老子以"自然之道"深刻地批判和否定了社会现实及其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消解了全能主义的政治权威,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独立的社会批判系统,为构建现代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社会提供了可供启迪利用的丰富思想资源和固有的民族性基础.同时,对包括道家、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未能导出真正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原因、"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在缺陷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7.
钱中文和童庆炳等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中国文艺学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阐释过程中又彰显出共同的思维模式与话语方式.本论文试图梳理其对这一命题的论证思路,指出其论证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在当下语境下这一理论的可行性举动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98.
面对语文教学受到的普遍的批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即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明显的成效,处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勇敢的自我批判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尝试、探索,从而使语文教学做到与文化对话,与生活相亲,与时代共鸣,与心灵共振!  相似文献   
99.
从起因、机缘和途径三个方面对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主题进行解读,起因是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之间于1970年代前后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争论,机缘是批判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融合,途径是技术编码的解构和重构。最后指出这一理论的实质在于重构现代社会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00.
文化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范畴,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实际上是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内容。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文化正呈现出交融的趋势,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愈加复杂、多变,从而使世界各国对各种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