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3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和Bynner的译本,在再现原诗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三方面均作了不同的努力。Bynner译本较许译本形象些,但许译比Bynner译更具形式美。此外,许译在再现原诗的意境上也比Bynner译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462.
对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是一片空白,本文从《红楼梦》原著去探讨曹雪芹的文学思想,认为作品体现了作者四个方面的文学思想,一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对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和拓展,三是对虚实相生,有无相成艺术创作原则的把握,四是对“意境”的营建,对它们进行认真的总结和仔细的研究,和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一样,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3.
意象化和感性化描写作为苏童小说的重要艺术手法,在小说《妻妾成群》中承担了女性想象的载体,在对女性形象的意象化描写中,苏童本身实际上是实现了自身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不是存在于两性之间的关切,而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对包括男性女性在内的一部分人群的悲悯与同情。  相似文献   
464.
《红楼梦》中不仅塑造了各具特色、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留下了一座凝固的艺术形象———大观园。其中“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稻香村“、“秋爽斋“等无一不体现着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组成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建筑图画。这些建筑的环境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感及其命运的遭际、结局紧紧地统一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对潇湘馆的描写,与主人公命运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65.
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相似文献   
466.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表现出朦胧美、意境美和诗意美.  相似文献   
467.
阿文兴 《科技信息》2008,(21):169-169
德彪西《水中倒影》是其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代表作品。其中以根据作曲家欲展示“画面”而对音乐手法进行处理,以客观的、现象的、瞬间的、局部的、色彩斑斓的音乐律动意境,来提供与“画面”意境相统一的印象生成。并以此创造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律动的音响效果,较好的诠释了作曲家强调对事物的客观印象的音乐印象主义曲风。  相似文献   
468.
孙常刚 《科技信息》2011,(15):328-329
园林意境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是物我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中国园林在追求意境的表达上,更强调情、景、文化的融合,因此诗情画意已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本文分析了园林意境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和创造手法,简单剖析了园林意境在题咏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69.
在绿肥红瘦的季节,读着少敏同志新近出版的《花落春在》诗词专集,犹如山风吹来,清新惬意;更似品评佳茗,沁人心脾。因为,它耐读,有魅力;它灵气,有诗味;它鲜活,有意境。  相似文献   
470.
宋华 《科技资讯》2011,(25):197-197,199
《渭城曲》是王维有名的送别诗,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本文介绍了作者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并选择了三首不同的英文译本,将分别讨论它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不同与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