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5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李艳杰 《科技信息》2010,(27):255-255
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加强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之始终保持乐学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2.
本文主以DSDP84航次570号和NW Eileen State-2钻孔测井曲线为主,结合阿拉斯加北坡Eileen州西北部2号井和南海神狐地区的测井资料,分析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常用测井方法的响应特征。将理论计算的数值与实际测井的值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深度,不同地质环境下水合物的实际测井响应,得到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对进一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3.
美国哲学家E.霍弗认为:当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地去做他喜欢的事时,他们通常是模仿彼此。M.利伯曼指出,在社会情境中人类似乎有很强的倾向让自己的行为和别人趋于一致。显然,见样学样(monkey see,monkey do)模仿行为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可以帮助灵长类以最为经济、高效的方式适应环境、习得新技能与传承文化。我们知道,模仿对方在各种情境中的痛苦、哭泣、喜爱、尴  相似文献   
144.
研究了β-环糊情(β-CD)衍生物构筑模拟酶在两相反应系统中的水解青霉素(PG)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相和水相组成的反应系统有利于反应进行。通过紫外吸收法和纸层析证明了本实验人工合成的模糊酶可以水解青霉素生成苯乙酸(PAA)和6-氨基青霉烷(6-APA),本试验的方法可为工业化生产6-APA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5.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丽辞>篇是很少被单独提及或始终未予足够关注的一篇,其理论价值一直被忽视.从<丽辞>文本出发,兼顾全书整体把握,结合现代文艺学和语言学的观点,认为<丽辞>是反映刘勰在文学语言方面的若干独到见解的重要篇章,其出现是时代的呼唤和天才的总结;其产生是中国文化的语言结晶,能引发特殊美感;是情采并茂和骈散皆宜的文学语言;反映了刘勰的文学语言本体观;具有能指性.  相似文献   
146.
本人从思想品德结构、智能结构、身心结构等方面阐述图情技术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47.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A.C.史艾朋的代表作《阿塔兰塔在卡吕冬》中有三种爱的悲剧:单恋的悲剧、畸形的母爱的悲剧、纵容的兄妹情的悲剧。通过三种悲剧形式史文朋想论证爱会导致愤怒、悲伤和死亡,因为爱而导致亲人间自相残杀。  相似文献   
148.
一、学校管理中的“法” 学校管理中的“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管理者运用命令、决定、指示、决议等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过程;二是立法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9.
雅俗之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标准,而在魏晋南朝时代,雅俗对举更是成为品评人物整个人格乃至一切精神产物的尺度。《世说新语》在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描绘中,不仅刻画了魏晋士人高蹈脱俗的“雅”的一面,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魏晋士人“俗”的一面,主要体现为俗情、俗趣、俗语。  相似文献   
150.
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理论从思考"境"与"象"到探讨"情"与"景",经历了一个自发的却内在地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审视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把握意境理论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