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44篇
  免费   1058篇
  国内免费   1881篇
系统科学   2299篇
丛书文集   2702篇
教育与普及   136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52篇
现状及发展   333篇
综合类   58728篇
  2025年   8篇
  2024年   378篇
  2023年   802篇
  2022年   862篇
  2021年   1232篇
  2020年   1053篇
  2019年   747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626篇
  2016年   868篇
  2015年   1696篇
  2014年   4003篇
  2013年   3789篇
  2012年   4594篇
  2011年   5085篇
  2010年   4868篇
  2009年   5145篇
  2008年   5719篇
  2007年   4894篇
  2006年   3163篇
  2005年   2716篇
  2004年   2235篇
  2003年   1906篇
  2002年   1720篇
  2001年   1533篇
  2000年   1185篇
  1999年   879篇
  1998年   701篇
  1997年   606篇
  1996年   564篇
  1995年   547篇
  1994年   457篇
  1993年   342篇
  1992年   323篇
  1991年   311篇
  1990年   301篇
  1989年   273篇
  1988年   146篇
  1987年   85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3篇
  1947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无论在拉伸还是弯曲荷载作用下都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并且其极限拉伸应变稳定地达到3%以上,同时将传统水泥基材料在单轴抗拉荷载下单一裂纹的宏观开裂模式转化为多条细密裂纹的微观开裂模式,并且在极限荷载时其平均裂缝宽度仅为60μm.依据功能梯度这一概念,利用其优秀的裂缝控制能力,将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受拉区纵向钢筋周围部分混凝土替换为UHTCC,开展了超高韧性复合材料控裂功能梯度复合梁受弯性能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受弯理论分析、无腹筋复合长梁实验研究、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验证对比、裂缝控制分析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使用UHTCC控裂的功能梯度复合梁不仅承载力较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有所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钢筋锈蚀破坏的发生,从而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对整个加载过程中复合梁的内力变化和裂缝开展进行了探讨,并按照弹性理论给出了正截面受弯各阶段内力分析、加载至破坏整个过程的弯矩-曲率关系的确定,以及跨中挠度、截面延性指标的计算,同时通过试验结果对理论公式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12.
新工科创新人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工程实践是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探索科学有效的工程实践系统机制是当前迫切任务。通过系统观点对“产学创”作概念阐述,提出“点-线-平台”发展模式圆锥模型。研究认为,传统工程实践存在顶层制度缺乏系统整体性设计、实践条件缺乏系统动态性考量、训练平台缺乏系统开放性构建等系统性缺失问题。构建培育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工程实践系统的优化机制须用系统思维,采用系统整体性定点策略、系统动态性拉线策略、系统开放性平台策略,重点解决建章立制、课程设计、实践平台等方面问题,突出结合中国特色的育人创新。  相似文献   
913.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将智慧物流企业发展创新系统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演化的复杂适应性系统。从个体微观视角出发,构建了个体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指出影响智慧物流企业发展创新因素和创新规则,揭示了智慧物流企业个体的创新行为;从整体宏观视角出发,建立了系统整体行为的回声模型,揭示了智慧物流企业发展创新系统内多主体之间的交互合作机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四种企业个体创新行为模式和四种系统整体创新行为模式。希望通过研究为智慧物流企业发展创新行为模式选择以及先进智慧物流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14.
在《上海屋檐下》创作之前,夏衍曾对奥凯西剧作《朱诺与孔雀》舞台化和影视化改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协助和主笔工作,后者在戏剧舞台上营造的都市感和悲喜剧的创作手法对前者有所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这一影响产生的具体过程和作品脉络,探究《上海屋檐下》在舞台上建立都市感的具体方式,以及夏衍笔下属于1937年上海都市的时代图景。  相似文献   
91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对自然科学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查,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方法论,总结了科学方法论的理论特征,对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技发展、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和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6.
<正>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最早成立的学术协会之一。从创立至今,现有常务理事36名,已基本涵盖全国各大高校的科学哲学单位。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历届理事长为:范岱年教授(1980-1999)、邱仁宗教授(1999-2009)、胡新和教授(2009-2013)、刘晓力教授(2013至今)。各任理事长均秉承"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风格,推动科学哲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从1980年开始,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基本上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917.
如果你戴上我称为"欧陆式眼镜"的东西,运用欧陆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诸如探究、发现、实验、理论和确证等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某些事物就会以颇为不同的方式呈现,你就会看到新的事物,一切事物会彼此相关并以不同的方式与背景相关。透过欧陆式眼镜的凝视,让你倾向于关注两种事物:第一,那些妨碍你看得更清晰的事物;第二,事物"如何"显现,而非事物是"什么"。该隐喻有某种严重的缺陷,但仍是有用的,因为它提示了审视科学的传统视角与欧陆视角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能被用于发展"科研平台"这个观念,即科学不仅仅是一组活动,不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允许我们将之封闭的一组工具、实践和借此形成的知识,而是由诸线条的流动之网构成的,这些线条顺利地与紧密地整合入我们的世界并且塑造了世界的轮廓。我在本文中讨论了欧陆科学哲学的两条可能路径。一条涉及的是"解构性的重演",即对我们继承下来的科学概念(包括传统的分析性概念与海德格尔的"科学不思"的概念)的探究;另一条涉及的是可被称为"回归田野研究"的东西,即仔细地审视科学实践。接受这两条路径,将让欧陆科学哲学唤醒一大片重要的探究领域。忽略这些探究的领域,科学哲学将自食其果。  相似文献   
918.
近年来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率较低,食品安全风险已由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转变为由食品安全问题所衍生的食品安全网络谣言对公众认知的误导以及引发食品安全恐慌等.本文以微信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作为研究对象,从保护动机理论出发,结合社会支持理论、信息采纳理论构建影响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文本关注度的风险感知评价指标,然后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建立风险感知量表,探究文本内容与阅读量和评论量的关系.通过Ordinal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现实关联性、后果严重性、表达方式会正向影响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阅读量和评论量,情感动员会正向影响谣言的阅读量,对谣言的评论量的影响不显著,针对指向性对谣言的阅读量和评论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9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25-128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和巩固涵盖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事业总布局的既定战略,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路径。这其中,"融入"是活的灵魂,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战略,更内在地蕴含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战略理念。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经济建设,对其战略考量、实施路径加以探讨。基本结论以为,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兜住不发生重大生态系统灾难的底,因而,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对传统产业调结构、转方式;二是坚持五化同步思维,确保新五化建设与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相得益彰,因而要走好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之路;三是坚持开放和前瞻思维,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潮流、新趋势,积极构筑现代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92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18-122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采取一种哲学上的"最小主义策略",是沿着自然主义方向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重新定向的努力,但法因本人的理论也陷入自我循环,没有解决长期困扰自然主义者的自然与规范的二元悖论的问题。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最终并没有清晰地阐明规范性与因果性的关系问题,没有找到一条走出当代科学哲学所面临的自然与规范的两难困境的出路。"实践的规范自然主义"的合理性模式或许是一条走出当前理论困境的出路,但其内容和细节尚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