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78篇
教育与普及   3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8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70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652篇
  2009年   776篇
  2008年   712篇
  2007年   655篇
  2006年   447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熊琏是清代杰出的女词人,其澹仙词内涵丰富,个性鲜明。主要表现在感怀词活现词人心灵,咏物词寄托意蕴深远,题画词深刻发明画意,悼亡词震撼读者心魄。论其审美价值,澹仙词具有感人肺腑的真情美,妙语天成的自然美,写貌传神的形象美,情景浑融的意境美,以及沉郁凄婉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132.
徽州古民居雕刻艺术古为今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徽州古民居雕刻艺术特点的阐述,以分析有关现代人对传统人居环境的精神体验为切入点,结合徽州雕刻艺术嫁接现代人居环境的实例剖解,提出徽州雕刻艺术适宜现代人居环境追寻传统装饰特点的精神需求、古为今用的几种可能。  相似文献   
133.
格非注重历史在小说世界中的想象性实现,他的小说大都可以纳入先锋历史小说的范畴。格非在悲剧中反思历史,在虚构中呈现真实,在隐喻中超越现实,试图展示生命深处的人性本质。格非在历史中探求人性升华的可能,在苦难中寄寓精神救赎的希望,这种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启迪着我们去追寻遥远精神家园。格非先锋历史小说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和诗性品质是文学在市场化年代应该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134.
学生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熟练地掌握与学生谈话的艺术,对于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5.
唐代边塞诗作充盈着强烈的悲剧精神。一方面,悲剧精神是诗人对自我、社会生存困境的自觉意识,以及随之产生的悲悯情怀;另一方面,悲剧精神是诗人面对苦难的生命历程激发出来的悲壮气概。  相似文献   
136.
余秋雨的山水随笔,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立意的凝重美与模糊多蕴的审美效果,颇具品位的智性美,叙事美与探索式结构,独具风格的语言美,以及以上述特征为主体所形成的文体美。  相似文献   
137.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余华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启迪实现了时间意识的觉醒,开始了在时间艺术上一系列的探索。他通过对时间的割裂、扭曲,建造了自己的语言迷宫;用“宿命时间”组织小说,创造了新奇的形式感;通过词语的堆积,阻滞时间的流逝,创造了仿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8.
民俗风情对文艺创作有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文艺民俗学因之而成为文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民俗”在民间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神秘感及地域时代差异。民俗与文艺的结合与互动,缘于人类把握世界和表达自我的共同需要,是一种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普遍性文艺现象。民俗从内容描写上的渗入与补充、形式构成上的影响与借鉴两个方面对文艺创作产生影响,体现出自身的多重艺术价值。强化文艺的民俗倾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9.
设疑提问是教和学的全方位活动.分析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设疑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设疑提问的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化学教学中艺术性设疑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0.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