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8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97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4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诗经》在汉代的经学地位早已被学界公认,但是对于其在汉代的文学地位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笔者从《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三部史传中搜集大量例证,旨在归纳汉人的诗学观点——言志说、讽喻说、发愤说,从而探讨《诗经》文学精神在两汉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神话大熔炉,大量早期的新旧神话在此交汇衍变,促成史诗的成型。尤其是关于新旧神谱和凡世英雄的来历、地位、联系和功过的传说题材丰富多彩、脉络分明,是作者、时人以及诗中所有“角色”熟知公认的事实,其他与荷马史诗几乎同时出现的短篇史诗可以为证。这充分说明《伊利亚特》蕴含的神话传说与今人理解有不同,它们是古代初民坚信不疑的精神食粮,是英雄史诗成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4.
教育时空     
《当代地方科技》2011,(12):150-150
3、师生相处的方法——反求诸己。师生相处融洽的方法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十三章“不远章”云:“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相似文献   
65.
在以往研究农民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基于江干区的农转居青年需求问题及共青团满足行动研究课题总报告主要分析了农转居居民中青年的政治参与的现状及扩大政治参与的局限。要扩大农转居青年的政治参与需提高他们的素质以及发挥共青团的作用等。扩大农转居青年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萧雄的《西疆杂述诗》是边塞诗第二次繁荣时期的产物。时代之于《西疆杂述诗》创作风格的影响表现在对于新疆领土的历史追溯,诗集中还重墨描写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作为新疆竹枝词定型期的代表作,其竹枝词内容上对新疆民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记叙,其诗注结合的方式达到了竹枝词创作最完善的境地,同时从意象的选择上又体现了南方文化与新疆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67.
两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生产的方式、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工具较前代都有显著进步,同时南北地区农业生活差异明显,这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而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故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虽然其中关于农业生产的画像较少,但是这些珍贵的农耕图仍然为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8.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69.
爱德华·埃斯特林·卡明斯(e.e.cummings)的后期诗集《95首诗》,按照自然季节更替编排,呈现了秋天、冬天和春天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些季节意象的描绘,卡明斯不但让读者领略到自然中不同季节的美,同时也传递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季节的更替与人的生死轮回形成平行的两个自然循环。人不但要享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同时也要懂得欣赏秋天的孤独和冬天的寂静;既要享受人生中美好的一面,也要懂得欣然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70.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频繁的离别既丰富了离别诗的素材,又构成了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军功授官制、荐引制的实行都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离别诗的兴盛;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