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低粘度高固相含量悬浮液的制备过程,分析了料浆粘度、沉降体积、固相体积含量随分散分散剂PMAA-NH4加入量和pH值的变化,得到了氧化铝基复相材料浆的稳定条件,制备出固相含量高达55vol%的高稳定性的浓悬浮液。  相似文献   
22.
添加剂对氧化铝微粉—水浓悬浮液流变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掺入添加剂,能够改善氧化铝微粉浓悬浮液的流动性、触变性和粘弹性等流变性能,使系统胀性行为减弱,塑性行为增强,将有利于以氧化铝微粉为主的不定形耐火材料浇注料工作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3.
采用悬浮液等离子体喷涂(SPS)工艺在以GH3128高温合金为基底,CoNiCrAlY为黏结层的表面上制备氧化钇部分稳定的氧化锆(YSZ)厚热障涂层(TTBCs),研究单片层的形貌特征及单片层之间的堆叠行为对涂层微结构的影响.对无支撑的YSZ涂层进行了1 200~1 600 ℃保温24 h和1 550 ℃保温20~100 h的高温时效处理,分析涂层的物相组成和晶粒尺寸等的变化;对涂层试样进行了高温燃气焰流循环热考核,并对其失效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PS单片层由四方相晶粒组成.涂层经1 550 ℃高温热处理40 h发生四方相(t)向单斜相(m)转变,且m相的含量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对于24 h高温处理样品,即便将热处理温度提升到1 600 ℃,也未见t→m相变.SPS涂层经热考核前后应力演变是其失效根源,通过相邻柱状晶的脱落可有效地释放陶瓷层中的应力集中,最终与界面附近陶瓷层微裂纹相互连接而导致涂层剥落.  相似文献   
24.
为获取浮选气泡在矿浆中的运动规律及三相流中浮选气泡的最佳尺寸,运用欧拉模型模拟不同初始直径的气泡在不同密度矿浆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同一浓度的矿浆中,单个浮选气泡所能捕获的矿物量以直径4 mm的气泡最多,气泡尺寸增大或减小后,其矿物捕获量都有所减少.当矿浆中固相质量分数在20%~40%之间变化时,矿物捕获量最多的气泡尺寸变化不大,并且随着矿浆中固相质量分数的增大,单个气泡的捕获量增大,矿物粒子回收率增加.在实际生产中,直径为3.5~4 mm的中等大小气泡在运动过程中变形程度小,气泡水平偏移及浮升速度适中,对矿物粒子的捕获率及运载能力和浮升能力较强,有利于提高浮选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5.
悬浮液样技术应用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测定响水大米,普通大米和黑米中的钾,用WYX-402型原子吸收分光度计测试,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索一种新型小微粒悬浮液显现非渗透表面潜在手印;方法 利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磺酸钠的碳酸锌和甲基紫悬浮液显现浸泡后玻璃、塑料板、不锈钢和搪瓷表面的潜在手印,并与传统的二硫化钼小微粒悬浮液显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新型小微粒悬浮液能够较好的显现浸泡后玻璃、塑料板、不锈钢和搪瓷表面的潜在手印,反差明显,显现效果明显优于二硫化钼小微粒悬浮液显现法,并且在505~550 nm 蓝光波段具有荧光特性;结论 新型小微粒悬浮液能够作为显现潮湿非渗透表面潜在手印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7.
超细V-Al_2O_3悬浮液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 300.65 K 下超细 γ Al2 O3 分散在水中的悬浮液的流变性。着重考察了γ Al2 O3 含量、p H 值和电解质对悬浮液流变行为的影响。在 40~500s- 1的较高剪切区,不同条件下测得的流变曲线均可用 H B 模型进行令人满意的关联,关联得到的稠度系数和流动特性指数能较好地反映γ Al2 O3 含量和 p H 值变化引起的颗粒表面电荷、颗粒间相互作用和悬浮液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8.
电流变液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电流变液是具有高介电常数的固体微粒分散于低介电常数的绝缘液体中所形成的一类稳定悬浮液。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智能材料,由于其具有在液体和固体之间进行快速可逆转变的特性,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控制、汽车、通用机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有可能在这些部门引起革命性的变化。本文详细评述了电流变液在作用机制,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电流变液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9.
中等粒度纳米金刚石用于磁头抛光的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浮动块研磨抛光机,研究中等粒度纳米金刚石抛光液用于硬盘磁头抛光时其颗粒大小及其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与磁头表面质量的关系,以及抛光各工序、运行参数与表面质量的关系.磁头表面质量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分析.通过对抛光过程运行参数的正交实验,对中等粒度纳米金刚石用于磁头抛光的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磁头表面粗糙度随着金刚石粒径的减小而减小,但二者并不呈线性关系;抛光液的分散稳定性比抛光液颗粒粒径更能影响表面划痕的深度;精研磨能有效去除表面划痕;而抛光能有效降低表面粗糙度,但其对划痕的消除不如精磨有效;各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和划痕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优化后参数取值相同.  相似文献   
30.
黏度对纳米颗粒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基液制备的SiO2纳米颗粒悬浮液稳定性进行了实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颗粒的当量直径、基液动力黏度等因素对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基液动力黏度对悬浮液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