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11.
简述了徽州藏书楼的产生、发展及其衰落的历史,分析了徽商与徽州藏书楼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2.
徽州建筑是徽商研究的重要视角,徽商文化是徽州建筑的人文支撑。胡氏宗族聚居的西递村,以独特的建筑语言再现了封建社会经济繁盛时期商民故里的盛况,其建筑的类型与装饰无不传达着徽商意志,是维护整个徽商群体生态的实体和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113.
徽州民居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着独特的意义,因该地区的相对封闭与独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徽州民居样式。本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于徽州民居进行分析,探究徽州文化中的风水文化、宗族文化、内圣文化对于徽州民居的影响。风水文化对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整体的选址、构造形态以及个别部件的设计,来达成风水文化所追求的与自然相合;宗族文化对其影响体现在外部组群样式、形制和内部结构,来达成宗族文化所追求的秩序均衡;内圣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居内部的庭院布置、装饰以及物件摆设上,来达成内圣文化所追求的内涵与修养。通过三方面的分析,利于从历史文化角度加深对徽州民居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4.
115.
从民俗学的角度,以徽州民俗体育——轩辕车为例,对其进行考察分析.研究认为:以轩辕车为代表的徽州民俗体育,是在特定区域环境下形成的,具有民俗学特征和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反映出黄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民俗信仰和精神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116.
程蔚 《枣庄师专学报》2015,32(1):131-133
中西古典悲剧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无论是东西方的古典悲剧,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意欲通过中国地方小戏《徽州女人》和欧洲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对悲剧女性的对比研究,来解读中西悲剧精神、围绕悲剧女性所设置的音乐主题和抗争内涵。  相似文献   
117.
余宁莉 《安徽科技》2015,(12):19-20
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徽派三雕是古徽州的奇葩,徽派木雕则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朵。徽派木雕广泛应用于民间装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徽州的文化名片,被载入世界文化史册。  相似文献   
118.
福建土楼人居生态蕴含着老子大道理念,主要有大道和谐的人居生态思想,大道通达与流布的人居环境品质,土楼大门所深藏的大道玄妙之理,绿色载体所反映的回归自然的大道生态观,聚族而居与“小国寡民”所实现的老子社会生态理想等等。种种现象表明,福建土楼较完整地表达了民族传统生态思想和宇宙精神,其最高生态价值就在于体现了老子大道自然的深刻蕴涵。  相似文献   
119.
徽州宅园是建筑布局与园林空间对立统一的共同体.宅园中建筑与园林空间相互交替穿插,实现了宅院内不同功能空间的转换,最终二者在对立中获得统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本文以皖南宏村、西递、屏山和南屏等地的民居宅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从徽州古民居宅园建筑布局与园林空间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探索出徽州宅园的空间性质和布局特点,为研究徽州古民居宅园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0.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大半个南中国,僻处皖南山区的徽州一直处于太平军与清军的反复争夺中。徽州的一些地方文献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当时一些文人也通过各种记载方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史料。在一份日记类史料《介夫年谱》基础上,辅之一些地方志史料,可窥见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战事与百姓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