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35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以Ce(NO3)3·6H2O作为铈源、尿素作为沉淀剂、K-30型PVP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二氧化铈微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差热分析(TG/DTA)、傅里叶变换红外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和荧光分光光度计(PL)对此CeO2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CeO2样品具有萤石立方结构,样品中存在氧空位和Ce3+离子,样品具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和室温光致发光性能.吸收边和拉曼峰位的移动与样品中氧空位和Ce3+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2.
纳米SiO和CaCO3对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双掺纳米SiO2和纳米CaCO3对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水化热分析、XRD、MIP和纳米压痕等多种微观分析测试手段对其水化进程及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掺纳米材料可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纳米CaCO3的最佳掺量为3%~5%.纳米SiO2的高反应活性促进了早期水泥水化的进程,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反应产生C-S-H凝胶,纳米CaCO3主要起到了填充增强和晶核的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下,使得复合材料结构更为密实,孔隙率进一步降低,孔径得到细化,超高密度C-S-H凝胶大量生成,界面区得以强化,异常均匀致密的微观结构使得复合材料在宏观上体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3.
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基于十字微结构的吸波体,基本单元由十字微结构、羰基铁吸波贴片以及金属背板组成。采用基于时域有限积分法,仿真了十字微结构的结构参数对吸波贴片吸波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保持吸波体总厚度2.5 mm不变的情况下,当吸波体单元尺寸p=20 mm、十字臂长L=6 mm、十字臂宽w=2 mm时,吸收峰最低值能达到-40 d B,~(-1)0d B以下吸收带宽从5.8~9.3 GHz移动到4.27~8.06 GHz;当吸波体单元尺寸p=20 mm、十字臂长L=9 mm、十字臂宽w=2mm时,吸波带宽最宽,~(-1)0 d B以下吸收带宽从5.8~9.3 GHz移动到3.5~8.5 GHz。十字微结构结构参数的改变极大地拓展了吸波贴片的吸波带宽,降低了共振频率的反射率。根据仿真结果,制备了样品并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4.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Fe掺杂In2O3基稀磁半导体(DMS)薄膜.通过XRD、XPS和XANES分析,确定Fe掺杂In2O3薄膜中没有出现Fe团簇以及Fe的氧化物第二相,Fe元素是以Fe2+和Fe3+的形式共同存在.通过输运特性ρ-T和HALL分析确定Fe掺杂In2O3薄膜的载流子浓度约4×1018cm-3,且Fe的掺杂并未改变In2O3的半导体属性.SQUID磁性测试显示Fe掺杂In2O3样品具有明显的室温铁磁性,铁磁性可以由束缚磁极子模型或双交换机制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5.
在全球变暖和生态保护的背景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活动强度减弱,多数沙丘长期处于侵蚀状态。选取沙漠西部呈侵蚀状态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固定新月形沙丘,采集表层砂样进行粒度与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沙丘表层砂细砂占比达50%以上,平均粒径范围2.03~2.88Φ,分选性较好、近对称偏度、中等峰度,迎风坡粒度参数多呈不规则变化,丘顶平均粒径最粗;随着沙丘形态成熟、规模增大,表层砂粒级组分波动范围增大、平均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2)沙丘砂石英颗粒磨圆度普遍较差且有多种原生环境的结构特征,反映物质来源复杂多样,砂物质虽经风力搬运再堆积,但因沙丘的流动性不佳、再搬运距离受限,因此风成砂保存了较多原生环境的作用痕迹;(3)研究区沙丘表层砂粒度与石英砂微结构特征具有侵蚀型沙丘的独特性和植被覆盖影响下的特殊性,粒度参数呈现不规则变化的同时,植被覆盖削弱了不同规模沙丘之间粒度特征的差异,也导致石英砂磨圆度较差、原生作用痕迹丰富。  相似文献   
116.
选择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碳酸钠为催化剂合成的具有一定粘度的酚醛树脂为前驱体,正戊烷为发泡剂,吐温80为匀泡剂,采用常压物理发泡技术制得了碳泡沫.研究结果表明,所得碳泡沫是一种具有多孔网络结构的轻质固体炭材料,依据制备条件的不同,其密度在0.08-0.20 g·cm^-3之间.当控制前驱体酚醛树脂的粘度约为300 mPa.s,发泡剂的用量为V(正戊烷)∶V(酚醛树脂)=0.25,以及匀泡剂的用量为V(吐温80)∶V(酚醛树脂)=0.10时,可以制备出孔洞互相连通、韧带和接点(韧带连接处)完好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碳泡沫.  相似文献   
117.
用STM研究了石墨表面微裂纹前方纳米尺度的微结构的特征 .结果表明 ,STM的针尖和样品之间的互作用力能引起空位团的产生和迁移 ,从而导致裂纹扩展 .在加载条件下 ,用AFM研究了云母加载裂尖的微结构和原子排列 .发现云母表面加载裂尖前方存在一个约 1 0nm宽的高畸变区 ,它被一个约 1 1 0nm的异常弹性区所包围 .另外还观察到 ,在高畸变区中存在有许多小空位片 .  相似文献   
118.
硅氢薄膜的制备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ECVD技术,以SiH4为反应源,在不同基片温度和射频功率下制备硅薄膜。对硅薄膜进行了XRD、IR、Raman分析。研究沉积参量对膜晶化过程的影响,对沉积机理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9.
丁世英 《科学通报》1993,38(1):21-21
氧化物超导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结构及超导电性质的各向异性。对于通常工艺制备的织构化(织构轴为c轴)YBa_2Cu_3O_7,超导体,容易沿Cu-O平面(ab面)解理,所以样品沿c轴的尺寸都很小,使许多物理测量难以进行。例如沿c轴方向的输运临界电流密度J_c~c就难以用通常的电测法(四引线法)进行测量。现有的J_c~c的报道值大都是磁测方法的结果,少数为脉冲法测量。制备沿c轴方向有足够大的尺寸的样品并直接用电测法测量J_c~c对于深  相似文献   
120.
Abnormal austenite-ferrite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in pure ir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ustenite → ferrite transformation is themost important reaction route in the manufacture ofFe-based materials. Here the austenite (γ) → ferrite (α)transformation of pure iron was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byhigh-resolution dilatometry. Abnormal transformation ki-netics, multi-peak discontinuous reaction, was recognized inpure iron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ferrite-formationrate. The occurrence the one or the other type of γ→∝ trans-formation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grain size: the transfor-mation type changes from abnormal to normal (single-peakcontinuous reaction) with decreasing grain size. The inherent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abnormal transformation couldbe attributed to the repeated nucleation in front of the mov-ing γ/α interface induc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elastic andplastic accommodation ener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